独行桂林雪,遥望衡山云。
骥子别我去,定过湘江濆。
湘江日东注,客子在岐路。
天低洞庭野,日落长沙树。
翩翩北飞雁,杳杳南去舟。
昨朝发陆口,几日出袁州。
千里杉关道,路平到家好。
手持一缄书,为访山中老。
归来蓝涧滨,彩衣照新春。
上堂拜慈母,一一说远人。
远人苦思归,发短日已白。
惟有忧国心,持之比金石。
我无负郭田,种杏溪南山。
清泉足洗耳,瑶草堪怡颜。
我纵未得归,为我谢耆旧。
早晚脱朝簪,云林扫丹臼。
【注释】
桂林:在今广西省。衡州:在今湖南省。湘江:在湖南。袁州:在今江西省。杉关道:指通往杉关的官道,即由湖南往江西的陆路。陆口:今江苏南京市东北,三国时孙权所筑。发陆口:从陆口出发。几日出袁州:经过袁州。袁州,古地名,今江西境内。千里杉关道:指杉关附近的官道,即由湖南往江西的陆路。山中老:指隐士。蓝涧滨:在今江苏省宜兴县西南,晋陶潜曾隐居于此。彩衣:古代妇女节日或喜庆时所着的衣服,这里指春天。瑶草:一种香草,可作药。忧国心:忧念国的大事,意谓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负郭田:指有肥沃土地的田地。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流寓长沙时所作。诗中描写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他希望朋友能早日回来的心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困苦,渴望安定的愿望。
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桂林道中怀念友人已过衡阳。“独行桂林雪”,写桂林道上的寒冷和孤独。“遥望衡山云”,以景衬情,写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骥子别我去”,点明送别之事,表现了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第二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湘江边等待朋友的情景。“湘江日东注”,以日东照来烘托湘江水势湍急;“客子在岐路”,“岐路”即岔路口,暗示诗人和朋友分别后仍各奔前程。“天低洞庭野,日落长沙树”,用洞庭湖的广阔和长沙城的景色衬托诗人心情的沉重。
第三首诗写了诗人在湘江边送别友人的情景。“翩翩北飞雁”,用大雁南飞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思念。“杳杳南去舟”,则表明诗人和朋友相别的地点在南边。“昨朝发陆口,几日出袁州”,点明诗人出发的时间及经过的地方。“千里杉关道,路平到家好”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归途的期盼。
第四首诗描述了诗人在蓝涧滨与友人重逢的情景。“手持一缄书”,说明诗人在蓝涧滨等到了前来拜访的朋友。“为访山中老”,表示自己是为了拜访那位隐居的高人。“归来蓝涧滨,彩衣照新春”,描绘了诗人与友人重逢的喜悦场面。
第五首诗写了诗人拜访友人并表达感激之情的场景。“上堂拜慈母,一一说远人”,表明诗人为了拜访友人而特意登门拜访其母。“远人苦思归,发短日已白”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关怀和祝愿。
第六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杉关道上行走的场景。“我无负郭田,种杏溪南山”,表明诗人在杉关道附近耕种土地,过着清贫的生活。“清泉足洗耳,瑶草堪怡颜”,用泉水的清凉和花草的芬芳来形容自己的心境。
第七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忧虑之情。“惟有忧国心,持之比金石”,表明诗人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我纵未得归,为我谢耆旧”,表示诗人虽然未能回到家乡,但仍然关心着老朋友,希望他们能够过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