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旷疑停骑,风高且下帷。
长途消白日,小市出青旗。
废邑人烟聚,侨居土语移。
吹空岚作雨,迸岸冻流澌。
水宿回帆远,乡书入递迟。
北征随塞雁,楚思咏江离。
山挹环滁胜,舟贪涉泗奇。
中原方骋望,献岁正逢时。
行李非留滞,山川惬梦思。
长安小儿女,好在数归期。
滁州道中漫兴
荒野旷野,疑我骑马停驻,风高云起,我便放下帷幔。
漫长的道路消解着白昼的光阴,小市上飘扬出青色的旗帜。
废城的人家聚集在一起,异乡人的方言也随着他们迁移。
吹散了空中的岚气变成雨,冲刷着岸边的流冰。
水宿后回船远望,家乡来信却迟迟未到。
随从边塞的大雁向北飞行,楚地思念江边的杨柳。
山环抱着滁州胜景,舟行涉水奇趣无穷。
中原正骋望辽阔的疆域,献岁正当一年之中。
行李并不停滞不前,山川令人惬意入梦。
长安城中的小儿女,盼望着归来的日子。
【注释】:
①漫兴:随意抒发的感想。
②野旷(guǎn):原野空旷无边。
③疑:好像,仿佛。
④下帷:即“卷帷”,收起车帘。
⑤消:消磨,消耗。
⑥青旗:指酒旗。
⑦废邑:荒废的城镇。
⑧侨居:寄居于他处。
⑨土语:指外地的语言。
⑩吹空岚作雨:指风雨交加,云雾弥漫的景象。
⑪迸岸:冲向岸边。
⑫水宿:在水上宿夜。
⑬乡书入递迟:家中来信送到的时间比平时晚了些。
⑭塞雁:边塞大雁,这里借指北征之人。
⑮楚思:指怀念故乡之情。
⑯山挹(yì)环滁胜:环滁的山峦环抱,风景如画。
⑰舟贪涉泗奇:指乘船游览时,喜欢涉水经过泗水河。
⑱中原:指中原地区或国家,这里泛指祖国。
⑲骋:纵马奔驰的意思。
⑳留滞(zhì):停留、滞留。
㉑山川:指家乡的山水风光。
㉒长安:古都城名,在今西安市西北,唐时为首都所在,是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
㉓数归期:计算归期。
【赏析】:
此诗是作者于公元1086年(元丰九年)初游至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因感怀故土而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四联各具特色:第一联写诗人驰骋想象于广漠的原野上;第二联写诗人放眼远望,见那风劲云高,卷起旌旗,于是放马缓行,任凭风云变幻;第三联写诗人驻足长街,看到行人稀少,小市萧条,便觉得时间过得很慢;第四联写诗人来到一个废弃已久的城镇,只见人们纷纷聚集,语言习俗各异;接着又写诗人来到泗水河畔,见那水流湍急,岸边的冰层被冲刷开去;然后写诗人在船上夜宿,第二天清晨看见天边有飞鸟掠过天际;最后写诗人想到家乡,不禁产生归思;结尾四句写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以及自己身在旅途却时时惦念家乡的情怀。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及对祖国山河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