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何多雨,才春已荐雷。
史严宣父笔,诗冷杜陵杯。
一饱思坡麦,闲吟嗅野梅。
晴光与淑气,应不待人催。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雷雨三日雨雪仍雷:形容天气变化无常,接连下着大雨和雪花。雷、雨、雪都为名词作状语。雷雨三日:即连降三日的雨。雨雪仍雷:即继续下着雨雪。史严宣父笔:指杜甫诗中“史君才笔有宣父”句。宣父:周代宣王,名姬,字仲山甫。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中有“圣代复元古,垂衣坐万方。时时出郊眺,则此众山小。”之句,意谓皇帝的恩泽如同古代圣王一样。诗人认为皇帝的恩德如春雷般普照万物。杜陵:唐时称长安县南的杜曲一带,故址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杜曲镇,杜甫自号少陵野老,此处用其自称,表示谦辞。杯:酒杯。一饱思坡麦:指诗人在山居生活得到满足之后想到吃上一顿麦子饭。坡:山名。
【译文】
正月初一,为什么多雨水?才刚春天就下了雷霆。
杜甫诗中宣父笔,冷峻的诗像杜陵酒那样冰冷。
吃饱了就想吃到山坡上的麦子,闲着的时候吟咏嗅嗅野外梅花。
晴光与淑气,应该不催促人。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写景抒发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首联起句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元日何多雨”,说明诗人对新春伊始就降下连绵不断雨和雪感到惊异,这雨和雪竟连着下了三天,真是出乎意料。“才春已荐雷”,则又表明这场春雷是新春伊始就响起的,而不像往年那样要等到惊蛰以后才响,这又是出人意外的。
颔联紧承首联,进一步描写春雷、春雨、春雪交织成一幅奇丽的景象:“史严宣父笔,诗冷杜陵杯”。“史严宣父”,是指杜甫。杜甫曾说:“宣父言事书为甲,孝章传奏让还乡”(《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可见他是以史家的笔墨来评论时事的。“宣父笔”,比喻杜甫的笔力犀利,能写出深刻的文章,就像周宣王那样具有雄才大略。“杜陵酒”,指李白的诗。《新唐书·李白传》载,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在长安当翰林待诏时,因权贵贵妃谗毁,被赐金放还。从此他浪迹江湖,饮酒赋诗,诗篇豪放,世称李太白。“杜陵酒”在这里比喻李白的诗歌。诗人以史、杜并举,既表明自己对这两位伟大诗人作品的推崇,又表明自己与他们同道合志的心愿。
颈联两句,从两个角度进一步描绘了这一奇异景象。“一饱思坡麦”,意思是说春雨绵绵,田野里水积得太多,庄稼淹坏了,所以农民们只好到山上去开垦地种上几亩麦子,以求有个收成。“闲吟嗅野梅”,意思是说农民们忙于种麦,没有时间去欣赏山野中盛开的梅花。“坡”,指山。“嗅”,闻也。“野梅”,泛指野花。这句的意思是说农民们在辛勤耕作之余,偶尔停下来闻到山野中飘来的梅花香味,感到十分惬意。
尾联两句由眼前的春景联想到将来的情景:“晴光与淑气应不催人”。意思是说,春光明媚,暖风和煦,正是人们外出的好时机。如果再不及时出发,那岂不辜负了这美好的时光?
整首诗通过对春雷、春雨、春雪、春阳、春花等景物的描写,把一个充满生机而又变幻莫测的春天形象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意志和感情,使它们仿佛有了人的生命,从而更好地突出了自然界的神奇美丽,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