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主求贤频下诏,宪臣奉使岂言劳。
剑光射日嵎夷近,马首冲云泰岱高。
莫数夷吾为国士,浪传景略是人豪。
岩廊百有赓歌在,欲理朱弦未敢操。
【注释】
明主求贤频下诏:明主,指皇帝。下诏,即诏书。
剑光射日:比喻威武雄壮。嵎夷近:指齐国靠近海隅,地势险要。马首冲云:形容气势高耸入云。泰岱:泰山,在山东。景略:春秋时期齐景公的名臣晏婴,字平仲,以智谋著称。人豪:指英雄豪杰。岩廊百有:意指朝堂中人才众多。赓歌:歌颂、赞美。朱弦:《诗经》中的《小雅·鹿鸣》篇中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句,此处泛指音乐,引申为美好的祝愿。未敢操:不敢轻易弹奏。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为友人王遵任所写。《赠王遵任》是一首送别诗。诗中对王遵任的才能和品德作了高度的评价。全诗四联,第一、二两联为第一联和第二联,第三、四两联为第三联和第四联,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前两联先写王遵任出使三齐,明主求贤频频下诏,宪臣奉旨奉命出使他国,这自然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因此诗人对王遵任的这次出使他充满赞赏之情。首联“明主求贤频下诏,宪臣奉使岂言劳”,意思是说:贤能的人被君主所赏识,他们就会频频下诏书招揽贤才,贤能的人被派到远方去任职,宪官就不怕劳累地接受任务。“明主”与“宪臣”,一赞一叹,把贤能的人与贤能的人的职务联系起来,表达了作者对贤能之人的重视和赞美。
颔联承上启下,由赞扬贤能之人引出了王遵任这个具体的人物。“剑光射日嵎夷近,马首冲云泰岱高。”意思是说:王遵任像一把宝剑一样锋利,他出使的地方正是齐国(嵎夷),而那里又是泰山的脚下,山势高峻陡峭。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剑”、“嵎夷”、“马”、“云”、“太岱”都拟人化了,形象生动,意境深远。王遵任作为一位使者,其出使之地自然是遥远的地方,而那里又正好是地势险要的齐国,所以王遵任就像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出使于遥远的齐国,而那里的地势又正好是高峻陡峭的泰山脚下。这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虚实相生,妙趣横生。
颈联继续赞美王遵任的才华和品德。“莫数夷吾为国士,浪传景略是人豪。”意思是说:不要以为只有晏婴这样的贤人才是国士(国家的重要人物),也不要以为只有景差这样的英雄豪杰才会被人称赞。这里用“莫数”和“浪传”两个词语来否定前人的看法,表明自己对王遵任的认识和评价。王遵任之所以被尊称为国士,是因为他在出使齐国时,巧妙地处理了齐宣王的无理要求,使得齐宣王不得不放弃无理的要求,从而避免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冲突。景差则是春秋时期鲁国的贤人,他曾在齐国担任大夫之职。据《左传·庄公十八年》记载,齐侯想娶鲁桓公的女儿为夫人,但齐侯的夫人嫌鲁桓公的女儿丑恶而不愿意嫁给齐侯,于是齐侯派大夫晏婴到鲁国去进行外交活动,晏婴向鲁昭公表示愿意娶齐侯的女儿做妻子。鲁昭公认为齐国是一个大国,如果与齐国结亲,那么鲁国就失去了自己的尊严;如果不与齐国结亲,那么齐国就会看不起鲁国。最后,鲁昭公听从晏婴的建议,让齐侯的女儿成为鲁桓公的儿媳妇,齐侯也尊重鲁国的尊严,不再提与鲁国结亲的事。晏婴因此而被尊称为国士。而王遵任则是一位能够巧妙地处理问题的人才,他的这种才干和本领,也被人们广泛地传颂着。
尾联是对王遵任的赞誉。“岩廊百有赓歌在,欲理朱弦未敢操。”意思是说:那些善于治国的人才都在朝廷之中,他们正在高高兴兴地吟唱着美好的诗句。然而王遵任却不敢轻易地弹奏朱弦琴曲。这里的“赓歌”指的是咏唱诗词歌唱美好事物。“欲理朱弦未敢操”一句的意思是说:虽然王遵任有很多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才,但是他仍然不敢轻易地弹奏朱弦琴曲。这里的“理”是指治理国家,“朱弦”是指美好的音乐。王遵任虽然有很多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才在身边,但是他却不敢轻易地施展自己的才能,这既表现了他的谦虚谨慎,又表现了他对国家前途的信心。
全诗四联,结构严谨,脉络分明。开头两联先写王遵任出使三齐,明主求贤频频下诏,宪臣奉旨奉命出使他国,这是对王遵任的赞誉。接下来两联进一步展开议论,从赞扬其为人、才华和品德三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两联再次回到开头,总结前面的内容,同时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这首诗语言简练,含义深刻,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