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过大江,水阔情何深。
江南日以远,知己谁寄音。
舍舟适旷野,长鞭驱白马。
朝整仪真鞍,暮脱滁阳驾。
滁阳山何碧,瞻望无终极。
细写一封书,付与扬州客。
【注释】
扬帆,指乘船。叶(shí)大夫:指唐代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叶绍翁,字嗣宗,浙江绍兴人,官至礼部员外郎。龙皋:水名,在今安徽寿县西南。滁阳:滁州郡名,在今安徽合肥东。仪真:地名,在今江苏扬州附近。“朝”和“暮”:指早晚。“细写”:细致地描写。“书”:书信。“扬州客”:指远道寄来的客人。
【译文】
我乘船渡过长江南岸,看到水面宽广无边,心里不禁感叹不已,想我的知己朋友啊,他在哪里呢?于是我舍弃舟楫,驾着马儿,奔向旷野之中。早晨整理好仪真的鞍具,傍晚又脱下滁州的车盖。这滁阳山是多么美丽!我望着它的尽头,却始终看不到你的身影。于是我就给你写信,寄给你一封又一封。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友诗。诗人乘船过江时,看到水阔天长,想到自己身在他乡,没有知心朋友,因而怀念起远方的知己来。他舍舟而马,驱驰于旷野之中,日夕之间,又回到滁阳山下。这里写的是诗人旅途中的情景。
开头两句,诗人描绘出一幅宽阔浩渺的水天一色的画面,并借此抒发了作者的感慨,即自己的孤独。“江水阔”,说明“水深”,“情何浅”表明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很深,这就为下面抒写友情作了铺垫。第三句写“日以远”,是说时间一天天过去,离家乡越来越远。这样写使读者感到一种时光流逝之快;同时也暗示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心情。第四句紧承上句,进一步写出诗人的孤寂之感。
“舍舟适旷野,长鞭驱白马”二句,写弃舟就马,驰骋野外。诗人从舟中出来,来到旷野,骑马奔驰。“长鞭”二字,生动形象地表现诗人策马疾驱的情景。“白马”两字,点出所骑之马的颜色。“朝整仪真鞍,暮脱滁阳驾”,写诗人白天整理仪真的马匹,晚上脱下滁阳的车盖。“朝”和“暮”两字,写出了诗人日夜奔波的情况。“仪真”和“滁阳”都是当时地名,分别指的是仪真驿和滁阳郡,都在今天的安徽省境内。“鞍”和“驾”都是指马具。“朝”和“暮”两个词语的运用,把诗人昼夜不停奔波的情形写得十分逼真。
“滁阳山何碧,瞻望无终极。”这句写诗人站在山上遥望远方的情景,“滁阳山何碧”,意思是说滁阳山多么秀丽明净呀!“瞻望无终极”,意思是说远远望去,看不到尽头。这两句诗写得很含蓄。诗人通过“何碧”一词,表达了他对滁阳山的赞美之情。“无终极”,既写出诗人目极所望之处,也写出了诗人的无限惆怅和思念之情。
“细写一封书,付与扬州客”。这句写诗人给远方的朋友写了一信。因为当时还没有发明邮政,所以诗人只能把一封信写好后,亲手交给一位邮差,由他带往远方。“扬州客”指那位邮差。这两句诗是全诗的关键所在。诗人用“细写”“付与”等词语,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全诗四句诗,每句都是一个完整的意境,但它们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诗的前两句,主要写景抒情。“江水阔”、“日已远”这两个词语,不仅写出了眼前所见的景色,也写出了诗人的心情——孤寂、惆怅和思友之情。“舍舟适旷野,长鞭驱白马”两句诗,写诗人离开舟楫,来到野外驰骋,这是前两个意象的进一步发展,它既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也表现出他对自由生活的追求。“朝”和“暮”两个词语把诗人昼夜不停奔走的情形写得十分逼真。最后两句诗则收束全诗,写诗人给远方的朋友写了一信,把它送给那位邮差,寄托了自己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很有特色。诗人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把眼前的景象和内心的感受有机地联系起来。比如,前面两句写景,后面两句抒情,中间插入了“舍舟适旷野”和“朝整仪真鞍”两句诗,把前面的景色和后面的抒情有机地联系起来了。此外,这首诗还巧妙地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如前三联所写的景物都暗含了诗人的感情,而且这些景物都和诗歌的主题有关,所以可以看作是借景抒情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