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起千仞,不与众峰俪。
飞甍冠其椒,中列夷齐位。
爰从秦汉来,时节脩祀事。
此乡尝过化,仰止宜不替。
何必睹光仪,始觉顽懦厉。
至哉圣之清,师表向百世。
让国播高风,谏伐明大义。
饿死无所悔,于仁得深诣。
精明一寸心,终古照天地。
云胡孤竺城,云暗辽水裔。
矧乃首阳山,豺虎正相噬。
三复采薇歌,凭危独流涕。
【注释】
奉谒:前往拜见,谒:拜见。
孤山:杭州西湖上的一个小山。起千仞:形容山峰高峻。不与众峰俪:不和众山相匹敌。
飞甍:指庙中的屋脊。椒:一种香草。中列夷齐位:中列有夷、齐二位贤士的牌位。夷齐是商末两位贤士,以不食周粟而隐居首阳山,后为武王所召。
爰(yuān):发语词,相当于“啊”。从秦汉来,时节脩祀事:自秦汉以来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来这里祭祀。
此乡:故乡。过化:受到感化。仰止:仰望并取法。宜:应。
何必睹光仪:不要看到他们的容貌仪表。始觉顽懦厉:才觉得他们虽然愚钝却有刚毅之节操。
至哉圣之清:真是圣人的高洁清明。师表向百世:作榜样给后世的人看。
让国播高风:指伯夷、叔齐兄弟俩放弃王位而去。谏伐明大义:他们劝说武王不要征伐纣王,说明他们有大义。
饿死无所悔,于仁得深诣:宁愿饿死也不后悔,这充分体现了他们对仁德的理解和实践。
精明一寸心,终古照天地:他的心地非常光明正直,他的志向像天地一样宽广伟大,永远照亮着后人的道路。
云胡孤竺城,云暗辽水裔:哪能想到这座孤屿山上,还有被黑暗所笼罩的辽水流域一带。
矧(shěn)乃首阳山:况且那首阳山正遭到虎狼般的豺狼所噬。
三复采薇歌:反复吟唱《诗经》中《小雅·北山》篇中的“采薇”诗篇。三复:再三诵读。
凭危独流涕:在高山上独自流泪悲泣。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到杭州游览孤山,拜谒了孤山南麓的孤屿山上的伯夷、叔齐墓,写下的一首七律。此诗主要表现了诗人对这两位古代圣贤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忧虑。全诗结构谨严,层次分明,先写景后抒情,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开头两句“孤山起千仞,不与众峰俪”,写孤屿山势险峻,高耸入云,它独立于群峰之巅,显得与众不同。“孤屿”二字写出了孤嶼山的位置,也点明了诗人游历的方向。
中间四句“飞甍冠其椒,中列夷齐位”,是写孤屿山上的建筑和供奉的人物。“飞甍”是形容建筑的雄伟壮观,“中列夷齐位”是说供奉的是古代的贤人伯夷、叔齐。“爰从秦汉来,时节脩祀事”,诗人由远及近,追溯到这里的祭祀历史,表明自己是为了瞻仰先贤而来。“此乡尝过化,仰止宜不替”,诗人在这里抒发了自己对先贤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认为即使自己未能见到国家中兴,也应该继续尊崇先贤的精神,为国为民尽心竭力。
后面六句“何必睹光仪,始觉顽懦厉;至哉圣之清,师表向百世;让国播高风,谏伐明大义;饿死无所悔,于仁得深诣;精明一寸心,终古照天地;云胡孤竺城,云暗辽水裔;矧乃首阳山,豺虎正相噬”,是诗人对先贤们高尚品质的赞美以及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忧虑。这里,诗人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比喻,将先贤的崇高品质和对国家的忠诚奉献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最后两句“三复采薇歌,凭危独流涕”,是诗人对先贤们的怀念和敬仰之情的自然流露,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担忧。
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先贤的赞美和对自己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期望。同时,诗人也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