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何所有,槐笏至今存。
不假朱云剑,能歼白帝魂。
奸邪皆远避,魑魅自惊奔。
要识刚风在,须看渍血痕。
注释:
传家何所有:传家的什么东西?
槐笏至今存:到现在还有槐木制成的笏板吗?
不假朱云剑:不需要用像朱云那样锋利的剑。
能歼白帝魂:就能杀死白帝(指刘备)的魂魄。
奸邪皆远避:邪恶奸佞的人都被远远地避开了。
魑魅自惊奔:那些鬼魅妖精都吓得逃得不知去向。
要识刚风在:要识别那正直、刚烈的正气在哪里。
渍血痕:指被砍杀的伤痕。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诗中通过咏物寄情的方式表达作者对正义、刚直精神的赞美和向往。全诗通过对击蛇杖的形象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正直、刚烈精神的推崇和向往之情。
首句“传家何所有”,诗人以提问的方式表达了对家族传承的思考,似乎在寻找家族中真正值得继承的东西。接下来两句则直接点明了答案——“槐笏至今存”。这里的“槐笏”并非真的槐木制成的笏板,而是借代之意,指代家族世代相传的正直、刚烈的精神。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的方式,突出了家族传统的重要性,也暗示了作者对家族传统的重视和珍视。
接下来的三句进一步描述了家族中的正气如何战胜邪恶。诗人以“不假朱云剑”来强调正气之强大,无需借助外部力量即可战胜邪恶;以“能歼白帝魂”来形容正气之强大,甚至可以消灭邪恶的灵魂。这种描述既富有想象力,又体现了作者对正义力量的高度赞扬。
接下来的两句则转向了现实,描述了邪恶奸佞的人都被远远地避开了,那些鬼魅妖精也吓得逃得不知去向。这种描写不仅生动形象,更体现了作者对正义、刚烈精神的渴望和追求。
最后两句则回归到了主题,即要识别那正直、刚烈的正气在哪里。诗人通过“要识刚风在”这一设问,引导读者思考真正的正气究竟在哪里。而“渍血痕”则形象地描绘出了正气所留下的痕迹——被砍杀的伤痕。这种描述既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又富有艺术感染力。
整首诗以咏物起兴,通过对击蛇杖的形象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正直、刚烈精神的赞美和向往。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诗歌语言富有诗意和美感。同时,诗人也通过对现实与理想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正义、刚烈精神的追求和向往。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一部充满哲理和道德观念的作品,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