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宅尽北阜,南见龙蛇峰。
常疑万壑雨,声在几株松。
一磴斜其下,杳与香城通。
青苔食屦痕,往还僧若农。
欲知朝暮心,赖得数声钟。
【注释】
卜宅:选择住宅。尽北阜:在北边山岗上。龙蛇峰:指形状像龙蛇的山峰。常疑万壑雨:常常怀疑是万壑之中的雨水落下的声音,即涧流潺潺。声在几株松:好像那声音就在几棵树上的松树之间。一磴(dèng):石阶,阶梯。杳与香城通:仿佛与香城的山峦连接。青苔:绿色的苔藓。食屦痕:鞋印在青苔上。往来僧若农:来往的是僧人和农民,这里用“僧”与“农”代称来往者。朝暮心:早晨和晚上的心。赖得:依靠着。数声钟:几声打更的锣声。
【赏析】
这是诗人卜居山冈时所写。全诗描写了山冈上的景色、环境及作者的心境,表现了山居生活的清静、幽雅,以及作者超脱尘世、寄情山水的闲适心情。
前四句描绘诗人卜居的地点及其周围环境。首句“卜宅尽北阜”,说明诗人已选定隐居之地——北边的山冈;“南见龙蛇峰”,则是说诗人站在北冈的南面,可以远眺那如蜿蜒起伏的龙蛇般的山峰。“常疑万壑雨”,意思是说诗人经常听到从山谷中传来的如同万马奔腾般的声音,而那声音又似乎就来自山中的溪流。
后四句则进一步描绘诗人隐居生活的情景。“一磴斜其下”,意思是说诗人沿着石阶往下走,发现山下的山路也像被风吹拂似的弯曲倾斜而下;“杳与香城通”,则是说山下的道路一直通向远处的城市,诗人隐约地感到那是城市中的一部分。“青苔食屦痕”,表明诗人曾在山中行走过,留下的是鞋印在青苔上的踪迹,这些足迹见证了诗人曾经来过此地。“往还僧若农”,则是说山上的和尚和农民,时常来往于诗人的住处附近,他们或许就是诗人所说的“往来僧若农”。
最后两句“欲知朝暮心,赖得数声钟”,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宁静生活的向往。他渴望了解每天的清晨和黄昏时分的心情,但这一切却只能依赖于寺庙里传来的几声钟声。通过这一对比,诗人表达了自己想要远离红尘喧嚣的愿望,同时也透露出他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