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鸡坛雄,崛起树赤帜。
学术虽非淳,才气岸然异。
里人兴义兵,共推季子智。
攘臂事从戎,空拳当铁骑。
始愿岂捐躯,临危勇就义。
头颅姜竿悬,巾帻俨未坠!
生乎苦好名,一死庶无愧!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哀江南》系列诗之一,其中第十七首的诗句为:“吴王鸡坛雄,崛起树赤帜。学术虽非淳,才气岸然异。里人兴义兵,共推季子智。攘臂事从戎,空拳当铁骑。始愿岂捐躯,临危勇就义。头颅姜竿悬,巾帻俨未坠!生乎苦好名,一死庶无愧!”
下面是对该诗逐句的解释和注释:
- 吴王鸡坛雄,崛起树赤帜。
- “吴王”指的是孙权或者其子孙,这里可能暗指某个历史上与东吴政权有关的人物。“鸡坛”是指祭祀用的坛,“树赤帜”意味着树立了红色旗帜,暗示着开始了一场政治或军事活动。
- 学术虽非淳,才气岸然异。
- “学术”指的是学问、知识;“淳”在这里可能是“纯正”的意思,但也可能是错别字;“才气岸然异”表示这个人的才华和气质与众不同。
- 里人兴义兵,共推季子智。
- “里人”指的是当地的居民,“兴义兵”指的是发起义师或起义的行动;“季子”可能是一个地名或者人名,在这里被用作代称;“智”指的是智慧、才能。
- 攘臂事从戎,空拳当铁骑。
- “攘臂”指的是挥舞双臂,表示勇敢地站出来;“事从戎”指的是参与战争;“空拳当铁骑”意味着以双手对抗铁甲骑兵,表明无畏的勇气。
- 始愿岂捐躯,临危勇就义。
- “始愿”指的是最初的愿望或打算;“捐躯”意为牺牲生命;“临危勇就义”表示在危险的时刻勇敢地选择死亡,表现出高尚的品质。
- 头颅姜竿悬,巾帻俨未坠!(注意:这里的“姜竿”和“巾帻”可能不是标准的注释用词)
- “头颅”指的是头或脑袋;“姜竿”可能是对头颅的一种形容,表示脑袋上悬挂着像姜一样的物体;“巾帻”是古代的头巾。整句话表达的是这个人为了正义而死,他的头颅被悬挂在空中,头巾也依然没有掉落。
- 生乎苦好名,一死庶无愧。
- “生乎”指的是活着的时候;“苦好名”可能是指过分追求名誉;“一死庶无愧”意指即使死了也不会有遗憾,表明了他对死亡的态度——为了正义而死是值得的。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名叫“季子”的人的故事,展现了他在面对国家危难时的勇气和牺牲精神。尽管他并不是出身高贵,但他的智慧和勇气使他成为了民众心目中的英雄。诗中的“头颅姜竿悬,巾帻俨未坠”,以及“生乎苦好名,一死庶无愧”,都表达了作者对于这种舍生取义精神的赞美。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体现了杜甫诗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