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郭秋灯聚草堂,江头送别色凄凉。
申胥复楚功难就,张悌捐躯志竟偿!
报国正宜留热血,完名何苦殉危疆?
天涯屈指奇男子,忆尔雄姿泪几行!

【注释】

(1)庚寅、辛卯:指宋宁宗嘉定元年,即公元1209年。

(2)负郭:指靠近城邑的乡村,也泛指乡野。

(3)色凄凉:面色显得凄凉。

(4)申胥复楚功难就: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载,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员名子胥,因劝谏夫差被赐死,他逃到楚国,改名申包胥,向楚平王请求出兵讨伐吴国,楚平王说:“你若真有救国之志,请去哭个三日三夜。”申胥在哭三天后,楚平王才答应发兵。这里借以表示自己报国的志愿难以实现。

(5)张悌捐躯: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蜀汉建兴三年,诸葛亮征讨南中,与当地首领张嶷共事。当时南中叛乱,张嶷被俘,诸葛亮派马忠前去招降,并约定以张嶷为内应。但张嶷的妻子却要挟马忠,马忠不从。张嶷妻子便将张嶷杀死,并将他首级献给叛贼孟获。马忠将张嶷首级献于魏延,魏延十分气愤,便率军进攻南中,终于平定了叛乱。这里借以表示自己报国的决心。

(6)完名:谓建立功名。殉危疆:意为牺牲在国家危难之中。

(7)天涯:此处指遥远的地方,多用于表达离别之悲。屈指:屈着指头计算。奇男子:杰出的男子。

(8)忆尔雄姿:回忆你的英勇气概。屈体泪几行:流泪的程度很深。

【译文】

我住在城外的秋灯下草堂里,江边送别你,面带凄惨之色。

像伍子胥那样恢复楚国的功绩是难以实现的,像张悌那样为了国家而捐身报效也是值得的!

报效国家应当流尽热血,完成功名何必舍生忘死?

你在天涯远望,屈指算来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男子,我想念你的英姿,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秋日的傍晚,在远离城镇的草堂里,目送了好友张悌的离去,心中充满了感慨。

“负郭秋灯聚草堂,江头送别色凄凉。” 开头两句写送别友人的情景和心情。“负郭”指郊外。“秋灯聚草堂”点明时间地点,交代了诗人是在秋天的一个晚上,在郊外的草堂里送别友人。“江头”表明送别的地点。“色凄凉”,形容友人离去的情状。

“申胥复楚功难就,张悌捐躯志竟偿!”这两句是送别友人的第二、第三句话,进一步抒写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申胥复楚”指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帮助吴王阖闾打败越国,使越国臣服于吴国。“功难就”是说自己报国的志愿难以实现。“张悌捐躯”指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在出征南中途中,曾与当地首领张嶷共事。张嶷被俘,诸葛亮派马忠前去招降,并约定以张嶷为内应。但张嶷的妻子却要挟马忠,马忠不从。张嶷妻子便将张嶷杀死,并将他首级献给叛贼孟获。马忠把张嶷首级献于魏延(魏延时任蜀国镇西将军),魏延十分愤怒,便率军进攻南中,终于平定了叛乱。“捐躯”是指张悌为了国家而献身。“志竟偿”是说张悌报国的决心已经实现。

以上二句是诗人对张悌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其深厚的情感。诗人在送别之际,既感叹自己的报国志愿难以实现,又对张悌的报国之心深表敬意。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诗歌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味。

“报国正宜留热血,完名何苦殉危疆?”这两句是全诗的最后两句,也是送别友人的最后一句。“报国”是诗人表达的主要情感之一,他认为报国应该用热血去实现,而不是用生命去殉葬。“完名”则是诗人对自己的要求,他希望建立自己的名誉,而不是为了保全名声而牺牲生命。这两句话是诗人对张悌的期望和劝勉。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情感。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既表达了对友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又抒发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他的诗歌既有深沉的情感,又有深刻的思考,是一篇优秀的送别诗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