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陷后屡登陴,此日孤城岂更支!
坐啸但凭天意稳,痴忠不信粤疆危!
也知滇帅空邀饷,却恨焦侯远驻师!
闻有七人同日死,张髯以外定为谁!
以下是对《哭留守公四章 其一》逐句的解读:
桂林陷后屡登陴:描述了在桂林被攻陷之后,作者多次登上城墙的情况。“登陴”指的是在城上巡逻或观望,此处反映了作者时刻担忧和警惕的状态。
此日孤城岂更支!:表明在这个时刻,这座孤城是否还能支撑下去成了一个疑问。“孤城”意味着孤立无援的防御阵地,而“岂更支”则表达了一种深深的忧虑,担心城池无法再得到支援。
坐啸但凭天意稳:表达了尽管形势严峻,作者仍然选择依靠天命,保持镇定的态度。“坐啸”可能是指坐于城墙之上,以长啸来抒发心中的不平和焦虑。“天意稳”则表示相信上天会给予庇护。
痴忠不信粤疆危:反映了作者对忠诚的质疑,认为那些盲目效忠的人不相信边境的危机。这里的“痴忠”可能指的是那些过于执着于忠诚而忽视实际情况的人。
也知滇帅空邀饷:指出了赵应选(滇帅)实际上并没有为部队提供足够的物资支持,反而只是在虚张声势地索取财物。“空邀饷”暗示了赵应选的虚假和欺骗行为。
却恨焦侯远驻师:表达了对于焦廷贵(焦侯)将军远离前线、未能及时救援的遗憾和不满。这里的“焦侯”可能是某个地方的守将或将领。
闻有七人同日死:提到了在这次战斗中有七人的牺牲。这个细节可能代表了某种牺牲和英勇,也可能是在强调战争的残酷和死亡的普遍性。
张髯以外定为谁:这里的“张髯”可能指的是某个特定的人物或群体,而“定”在这里意味着确定或选定。“以后定是谁”表达了一种不确定性和对未来的期望,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这一事件结果的关切。
钱秉镫的《哭留守公四章 其一》通过一系列情感丰富的诗句,展现了一个守城将军对于战况的担忧、对忠诚的怀疑以及对战争残酷的感慨。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体验,也可能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实问题,是研究清代历史和社会的重要资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