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岭军书昼夜飞,南昌无计解重围。
孤城烽锁粮垂尽,间道人疏信渐稀!
入对漫图方略上,请师空见节旄归!
同谋反正功休叙,可识章门事日非!

【注释】

庾岭:山名,在今江西赣南地区。军书:指战报。昼夜飞:日夜不停地传送。南昌:指江西省的省会南昌。无计解重围:没有好办法解除重围。孤城:被围困的城市。烽(fēng)锁:烽火台的警报,这里指被敌军包围。粮垂尽:粮食快要吃完了。间道:小路。人疏信渐稀:人烟稀少,传递的信息越来越稀薄。入对:进宫应对。方略:策略、计策。请师:请求援军。空见:白白地见到。节旄(máo):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这里指将帅的旗帜。章门:地名。事日非:事情一天不如一天。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末年文天祥于至元十九年(1283年)从赣州突围出走,途中经过江西时所作。全诗四句二十八字,每两句为一个单位,共分四组,第一、二句写战事,第三、四句写朝廷的昏庸和无能,第五、六句写自己的遭遇和感慨,最后以“可识”二字点明题旨,抒发了诗人的愤慨之情。

开头两句“庾岭军书昼夜飞,南昌无计解重围。”写战事危急。庾岭军书即指前线传来的紧急军情。军书昼夜飞,说明战事十分紧张,战事紧迫,形势严峻,这是当时南宋军队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南昌”,指当时的江西行省治所临安。无计解重围,表明南宋朝廷束手无策,束手无策,无法解围,这是当时整个宋朝统治集团面临的问题,也是当时南宋朝廷政治腐败的具体表现,是作者要揭露抨击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两句是写战事,与后四句内容不衔接,但联系着,反映了当时战争的严重性。

第三句“孤城烽锁粮垂尽”,承上启下,进一步写战事。孤城,指孤立无援的赣州,这里代指临安。孤城,指被围困的城市,这里代指临安。孤城,指被围困的城市,这里代指临安。烽锁,烽火台上的警报,这里指被敌军包围。粮垂尽,粮食快要吃完了。这一句紧承上句,进一步写战事,写赣州被围,城中缺粮的情景。

第四句“间道人疏信渐稀!”承前启后,写朝廷的昏庸无能。间道,小道、小路,这里泛指各种道路。人疏,人烟稀少,消息不通。信渐稀,信息越来越少。这两句紧承上句,进一步写战事,写朝廷中主战派力量的消歇,消息闭塞。

下面五句是写文天祥的处境和感慨。“入对”三句写文天祥的处境和感慨。入对,指进宫应召应对皇帝。方略,指策略、计策。请师,指请求援军。空见,白见,白白地见到,白白地请求援救。节旄(máo),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这里指将帅的旗帜。将帅的旗帜在战场上飘扬表示军队已经获胜;战败则将帅之旗降下表示失败,这里指军队失败。事日非,事情一天不如一天。这四句是写文天祥的处境及对朝廷的感慨。文天祥是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曾率军大败元兵于鄂州。他忠于宋朝,反对投降,被俘后始终不肯屈服,写下了《过零丁洋》等著名篇章。然而现在他却不得不向敌人投降了,这使他深感痛心疾首,悲愤难抑。

最后两句“可识章门事日非!”,总括全文,抒发感慨。章门:章丘城门,今山东省章丘市东关城。事日非,事情一天比一天坏,一天不如一天。这两句是文天的感慨。文天祥认为他的一生经历了国家由盛到衰的全过程,他的经历就是国家由盛到衰的历史见证,所以当他看到章丘城门的沦陷时,自然会想起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这两句是诗人的总结和感慨。

整首诗感情充沛,慷慨激昂,语言朴实自然。诗人通过描绘临安城内的紧张局势和自己的处境,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誓死抗争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理想。同时,诗歌也揭示了南宋朝廷的昏庸无能和腐败堕落,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担忧和忧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