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山挺劲骨,筮仕励冰蘖。
矫矫出风尘,謇謇居禁掖。
三朝戴国恩,一疏褫奸魄。
惜哉蚤发机,血肉悲狼籍。
【注释】应山:指杨雄。杨雄(前53—18),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人,扬雄是著名的辞赋家,也是著名的哲学家,他著有《太玄经》和《法言》。“筮仕”:即筮仕。筮,用龟甲占卜吉凶,以决事。引申为出仕。“励冰蘖”:比喻磨炼意志。“矫矫出风尘”:形容人志向高洁。“謇謇居禁掖”:指身居要职。“戴国恩”:蒙受国家的恩典。“一疏”:奏疏,一种文体,古代大臣对皇帝上奏时用的文书。“褫奸魄”:意思是剥夺奸人的魂魄,指罢免了奸臣。“惜哉蚤发机”:感叹自己早些时机就发动政变,而没有成功。“血肉悲狼籍”:指杨雄被杀后,尸体被肢解。
【赏析】这首诗是东汉末年的文人杨雄在王莽篡位、刘氏宗室复辟的动乱年代中,对当时权臣王莽的不满与讽刺。诗中所表现的忠君爱国的思想以及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是此诗最值得肯定之处。
杨雄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其作品多属散文,尤善辞赋,对后世影响很大。《汉书·艺文志》著录杨雄著作凡十六篇,但今存仅《太玄》、《法言》二种。
《五君咏》共五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主要写杨雄的生平事迹。
第一句“应山挺劲骨”,是诗人对杨雄刚直不屈的性格特点的概括。应山,就是现在的湖北随州。《汉书·地理志》记载:“应山,古之随国,楚昭王所封。”可见杨雄出生在楚国,是楚汉之际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见疏。”杨雄的“挺劲骨”与屈原的“傲岸临人”有相似之处。
第二句“筮仕励冰蘖”,是说出仕前,杨雄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意志,锻炼才能。筮仕,是出仕的意思。“砺冰蘖”,比喻磨炼意志,像冬天的冰块一样坚硬。
第三句“矫矫出风尘”,是说杨雄志向高洁,不趋炎附势,不阿谀奉承,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矫矫”,形容人志向高洁。“风尘”,比喻世事。
第四句“謇謇居禁掖”,是说杨雄身居高位,却能保持廉洁,不贪权势。“謇謇”,正直的样子。禁掖,皇宫的门户,这里借指朝廷。
第五、六两句“三朝戴国恩”,是说杨雄三次担任公职,都受到国家的重用或提拔。“三朝”,多次担任官职或任用的时间很长。“戴国恩”,是受到国家恩典的意思。
第七句“一疏褫奸魄”,是说有一次,杨雄上书奏事,建议改革弊端,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罢官贬谪。“一疏”,奏疏,一种文体,古代大臣对皇帝上奏时用的文书。“褫”,剥夺。“奸魄”,奸邪之人的灵魂。
第八句“惜哉蚤发机”,是说可惜杨雄在政变发生以前就发动了政变,却没有成功。“蚤发机”,早些发动事变,即政变。
最后一句“血肉悲狼籍”,意思是说杨雄被杀后,身体遭到肢解,尸体被毁。“血肉悲狼籍”,形象地描绘了杨雄被诛杀的场景。
全诗通过歌颂杨雄的高尚品质和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对于杨雄的同情和惋惜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当时黑暗政治的愤慨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