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京涉厄运,神州困夷孽。
乾栋隤炎燎,坤舆覆危辙。
伊馀孱且弱,负荷忝朝列。
愆衅既已沦,哀愤徒云结。
惟昔仲山甫,佐宣补衮阙。
范生反会稽,再举夫差灭。
高帝还新丰,鸿门赖人杰。
静言思数子,顾已伤薄劣。
白日逝若飞,俯仰值暮节。
良辰不可遇,我志将安设。
大化信盈虚,昏明亦更迭。
毕力济公室,引领企时哲。

【注释】

  1. 晋京:指京城。涉厄运:遭遇危难。神州:指国家或民族。困夷孽:被外族侵略。隤:倒塌。炎燎:大火,这里借指战火。坤舆:大地。覆:覆盖。危辙:危险的路,比喻危机四伏。伊:他。孱且弱:软弱无能。忝:愧,有愧于。愆衅:罪恶。沦:陷落。哀愤:忧愤。徒:白白。惟:只是。仲山甫:春秋时卫国人,名嘉,字子游,为周王朝的卿士。辅佐宣王,补衮阙,整顿朝政,使国泰民安。范生:指范增,项羽的主要谋士。反会稽:在巨鹿之战前,他劝说项羽杀掉宋义。夫差灭:指秦末项燕率楚军与秦军作战,兵败后,其将项梁杀夫差,自立为吴王。高帝:指汉高祖刘邦。新丰:古县名,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东。鸿门赖人杰:指汉高祖刘邦在鸿门宴上,因张良的计策而免遭杀害。静言:深思远虑。思:思考。顾已伤薄劣:但自感惭愧、羞愧。薄劣:浅陋。白日逝:太阳落下。若飞:好像飞逝一样。俯仰值暮节:低头看太阳西下,抬头看天色将晚。值:面对。良辰:美好的时光,这里指大好时机。大化:宇宙自然的运行规律。信:确实。盈虚:盈满和空虚,这里指盛衰更迭。毕力:竭尽全力。济公室:帮助国家度过困难时期。引领企:仰望着希望,盼望着。时哲:贤明的君主。
    【赏析】
    此诗为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的一首杂体诗,是一首七律。全诗八句二十个字,每句五字,押韵平仄协调,音美节奏和谐,读来铿锵有力,富有感染力;内容上,抒发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形势的担忧之情,同时表达了自己匡扶社稷、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诗中运用了大量典故和历史人物,如“仲山甫”、“范增”、“鸿门赖人杰”等,这些典故和人物的引用,增强了诗歌的历史感和厚重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灵震撼。
    这首诗是刘禹锡在苏州任职期间所作。当时,唐朝正处于多事之秋,各地战乱不断,国家政治局势十分不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刘禹锡深感忧虑,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前四句,通过描绘国家和社会的动荡不安,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晋京涉厄运”“神州困夷孽”,这两个短句,既表明了自己的时代背景——唐朝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又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局面的不满与焦虑。“乾栋隤炎燎,坤舆覆危辙”,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国家面临的危机——国家大厦崩塌,大地陷入危险的境地。这既是对当时国家政治状况的具体描述,也是对国家危机的深刻揭示。
    接下来四句,诗人以“伊馀孱且弱,负荷忝朝列”作为过渡,表达了对自己身份和责任的认识。“伊馀”是对国家现状的一种无奈感叹;“孱且弱”则是对自己能力的谦虚表述;“负荷忝朝列”则明确指出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这一部分,既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自己处境的深刻认识,也展现了他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接下来的四句,诗人通过回顾历史人物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匡扶社稷、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其中,“惟昔仲山甫”一句,借用古代贤臣仲山甫的故事,表达了自己愿为国家尽忠竭力的愿望;“范生反会稽”一句,则借用范增在秦末项羽帐下的事迹,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效力的决心;最后两句,“高帝还新丰,鸿门赖人杰”,则是通过对历史上汉高祖刘邦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贤明君主的支持和期望。这一部分,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为后面的结尾做好了铺垫。
    结尾六句话,诗人以自己的感慨和期待作为收束。“静言思数子”,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先贤的深深敬仰;“顾已伤薄劣”,则是对自己能力与责任的反思;“白日逝若飞,俯仰值暮节”,则形象地描绘了自己所处的困境与无奈;“良辰不可遇,我志将安设”,则是对未来的展望和决心。这一段,既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和痛苦,也展示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态度。
    全诗结构严密,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语言优美流畅。在表达手法上,诗人善于运用典故和历史人物进行对比和映衬,使诗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此外,诗人在表达情感时,既注重个人感受的抒发,也注重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使诗歌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