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谓云霄去,能为江海行。
知君古人意,非是厌承明。
出国仍簪笔,忧时未请缨。
他年有封事,更觉见平生。
送朱侍御之南台
不谓云霄去,能为江海行。
知君古人意,非是厌承明。
出国仍簪笔,忧时未请缨。
他年有封事,更觉见平生。
注释:
- 不谓云霄去:没有想到你就要离开京城,到南方去了(“云霄”指朝廷)。
- 能为江海行:能够像长江和大海那样自由自在地行走。
- 知君古人意:了解你的志向和抱负(“古人”指古代的圣贤,“志”指志向、抱负),不是贪图享受。
- 非是厌承明:并非因为厌恶宫廷生活才离开的(“承明”指皇宫里的官署)。
- 出国仍簪笔:出使外国时仍然带着书写用的笔(“簪笔”指拿着笔)。
- 忧时未请缨:担心国家大事,没有请求上战场杀敌(“缨”指系帽子的丝带,这里比喻战功)。
- 他年有封事:将来一定会有值得称赞的功绩(“封事”指封禅泰山的大典)。
赏析:
此诗作于天宝五年(746)秋,当时李白正在长安,与朱侍御同朝,朱侍御要去南台任职。朱侍御在南台任官期间,李白曾写诗赠别。这首诗就是诗人写给朱侍御的离别赠言。
首句“不谓云霄去”,意思是没有想到你就要离开京城,到南方去了(“云霄”指朝廷)。“能为江海行”,表达对朱侍御的祝愿,希望他在南台能像长江和大海那样自由自在地行走。
第二句“知君古人意”。知道你的志向和抱负,不是贪图享受。这是诗人对朱侍御的期望和鼓励。
第三句“非是厌承明”。并非因为厌恶宫廷生活才离开的,而是另有所图。这是诗人对朱侍御的理解和支持。
第四五两句“出国仍簪笔”,出使外国时仍然带着书写用的笔;“忧时未请缨”,担心国家大事,没有请求上战场杀敌。这是诗人对朱侍御的关心和期望。
最后一句“他年有封事”,将来一定会有值得称赞的功绩,表示了诗人对朱侍御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