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累叶居邹鲁,礼乐诗书绍先祖。
夫子遗风饱已闻,杏坛遗迹频经睹。
一自宾兴上玉京,便拜除书绾丝组。
官在中州千里馀,回首乡关路修阻。
为因甘旨缺晨昏,故遣良工写乡土。
淡霭初分岭上村,轻烟乍点天边树。
洙泗微茫洄不流,龟蒙岌嶪黯将雨。
凭轩忽若无丹青,汶水之阳见庭宇。
花间一鸟窥帘栊,竹里儿童随杖履。
静听如闻琴瑟鸣,细看似觉斑斓舞。
先生乃是纯孝人,思亲对此融心神。
锦衣有日遂荣养,寿觞更祝如大椿。
吾闻昔日唐忠臣,大行跋马高嶙峋。
白云孤飞绕亲舍,望之不觉涕零巾。
至今香名满人耳,先生岂不追芳尘。
愿将此图莫轻掷,子孙永作传家珍。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题王司训汶阳亲舍图》。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逐句释义
- 先生累叶居邹鲁,礼乐诗书绍先祖。
- “先生”指的是王司训。“累叶”表示家族中代代相传。“邹鲁”指中国古时的文化中心,这里借指王家世代传承文化。“礼乐诗书”是儒家经典的统称,代表家族的传统和文化素养。
- 夫子遗风饱已闻,杏坛遗迹频经睹。
- “夫子”指的是孔子,古代儒家学派的创立人。“遗风”即留下的风尚或传统。“杏坛”原为孔子讲学之地,后用来比喻学问或教育的场所。“遗迹”指孔子留下的教诲和文化遗产。
- 一自宾兴上玉京,便拜除书绾丝组。
- “宾兴”是指科举考试的开始,意味着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玉京”通常指代朝廷,象征高官厚禄的地位。“除书”是官员上任时的委任状。“绾”意为系结,“丝组”可能指的是官印或文书。
- 官在中州千里馀,回首乡关路修阻。
- “中州”泛指中原地区,即现在的河南省一带。这里用“千里馀”形容官职之远大,也暗示仕途的艰难与遥远。“回首”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 为因甘旨缺晨昏,故遣良工写乡土。
- “甘旨”指美味佳肴,“缺晨昏”意味着生活简朴、清贫。“良工”指能干的工匠。“写乡土”意即通过艺术手段再现故乡的景象。
- 淡霭初分岭上村,轻烟乍点天边树。
- “淡霭”指淡淡的云气。“初分”表明云气逐渐消散。“岭上村”描绘了山间的村落。“轻烟乍点”,则形象地描写了远处树木上飘散的轻烟。
- 洙泗微茫洄不流,龟蒙岌嶪黯将雨。
- “洙泗”是中国古代两条河流,此处借指自然景观。“微茫”表示模糊不清的样子。“洄不流”意味着河水回旋但无法流淌。“龟蒙”可能是一处山名,有云雾环绕之意。“岌嶪”描述山峰险峻,即将下雨。
- 凭轩忽若无丹青,汶水之阳见庭宇。
- “凭轩”意即倚窗远眺。“无丹青”形容景色之美仿佛不需要绘画也能呈现。“汶水之阳”指的是汶水河的南岸,即王司训家宅所在的位置。
- 花间一鸟窥帘栊,竹里儿童随杖履。
- “花间”和“竹里”都是形容庭院环境优美的地方。“鸟窥帘栊”描绘了鸟儿停在窗前窥视的情景。“儿童随杖履”则表现了孩童活泼玩耍的场景。
- 静听如闻琴瑟鸣,细看似觉斑斓舞。
- “静听”表达了一种寂静的氛围。“如闻琴瑟鸣”形容音乐之声如同琴瑟奏响。“细看”则描绘了观看舞蹈时细节的捕捉。“斑斓舞”描述了舞蹈色彩斑斓,犹如锦绣一般。
- 先生乃是纯孝人,思亲对此融心神。
- “先生”继续指王司训,强调其身份。“纯孝人”表明其性格纯朴善良。“融心神”形容内心的感受非常强烈。
- 锦衣有日遂荣养,寿觞更祝如大椿。
- “锦衣”指华美的服饰,这里比喻富贵的生活。“荣养”意味着享有尊贵的待遇。“寿觞”是祝寿时用的酒器。“如大椿”用大树长寿命来比喻长寿。
- 吾闻昔日唐忠臣,大行跋马高嶙峋。
- “唐忠臣”提到历史上忠诚的唐朝大臣。“大行跋马”形容其出行时气势威严。“高嶙峋”描绘出其高大而坚定的形象。
- 白云孤飞绕亲舍,望之不觉涕零巾。
- “白云”常用来象征思念之情。“孤飞”表现出孤独之感。“绕亲舍”说明白云围绕的是王司训家的建筑。“涕零巾”形容看到此景内心情感激动至流泪的程度。
- 至今香名满人耳,先生岂不追芳尘?
- “香名”指美名远扬。“今人耳”意味着现在仍被人们广为传颂。“追芳尘”表示追寻美好的名声和记忆。
- 愿将此图莫轻掷,子孙永作传家珍。
- “愿将”表示希望得到或希望保存的意思。“此图”特指这幅画。“莫轻掷”意味着不要随意丢弃。“传家珍”指珍贵的遗产或宝物,用于传承给后代。
赏析
苏轼这首《题王司训汶阳亲舍图》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王司训的家族背景和个人品质,以及他在官场上的遭遇与心志。全诗以王司训为中心,通过对其生活环境、家族渊源和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充满历史感和人文情怀的形象。特别是对王司训在仕途中的艰辛与对家乡的眷恋,以及他对家族传统的坚守,都给予了深切的描绘和赞扬。整首诗既体现了作者对王司训人品的敬佩,也表达了对他个人命运的同情和理解。此外,诗中还融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如孔子、唐忠臣等,使得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也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