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蟠厚地干参天,还合宫墙不记年。
遥想杏坛传道日,唯应此木见三千。
“根蟠厚地干参天,还合宫墙不记年。”这句诗出自明·薛瑄的《十二景为衍圣公孔彦缙赋二十四首 其二十二》。下面将逐句解读这首诗:
诗句“根蟠厚地干参天”意味着树根深深扎根于厚重的大地之中,树干高耸入云,仿佛与天空相连。这里的“蟠”字形象地描绘了树根的盘曲生长,而“干参天”则展现了树的高耸入云之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还合宫墙不记年”则表达了这棵树历经岁月沧桑,依然屹立不倒,仿佛与皇宫的围墙融为一体,成为了一种永恒的象征。
“遥想杏坛传道日,唯应此木见三千”则是诗人对这棵古树的感慨与期许。杏坛,是古代传授儒家经典的场所,象征着教育与传承。这里,诗人通过“遥想”这一动作,表达了对古人讲学传道场景的怀念之情。而“唯应此木见三千”则是指这棵树承载了太多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痕迹,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见证了教育的传承。诗人希望这棵树能够见证更多的春秋更替,见证更多的历史故事,成为后人敬仰的对象。
《十二景为衍圣公孔彦缙赋二十四首 其二十二》中的这两句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不仅是对一棵树的赞美,更是对历史、文化和教育的深刻反思与期许。通过对这些诗句的学习和欣赏,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其中蕴含的丰富思想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