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寂闲门掩月华,春街儿女任喧哗。
窗前坐久银灯烬,首首诗成只忆家。

【注释】

“元夕”:即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唐宋时称正月十五为“上元”,是年元宵夜称为“元夕”。《荆楚岁时记》云:“正月十五日夜,谓之‘上巳’,相传汉文帝以三月三日为‘上已’,而礼官引伸之义,以为己酉及午未之月为‘中和’,故魏武帝起其义,以正月十五日为‘元宵’。”此诗当作于宋代。

“寂寂”:寂静无声。

“闲门掩月华”:指诗人家门深掩,月光照射进来。

“儿女”:这里指妻子儿女。

“银灯烬”:指室内的蜡烛燃尽了。

“首首”:每首。

【赏析】

这是一首怀念亲人的诗。前两句写诗人独居在幽静的门内,门外的喧闹声无法进入他的耳际,他只好把头靠在窗前,凝神倾听那窗外传来的喧嚣;待到听到自己家的灯火渐渐熄灭时,他才想起家中还有亲人在等着他,于是又拿起笔来续作诗篇,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全诗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家人的深情思念。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独居在幽静的门内,门外的喧闹声无法进入他的耳际,他只好把头靠在窗前,凝神倾听那窗外传来的喧嚣;待到听到自己家的灯火渐渐熄灭时,他才想起家中还有亲人在等着他,于是又拿起笔来续作诗篇,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诗人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听觉和视觉两种描写手法,写出了诗人独居时的孤寂感伤情绪。

诗的第一句“寂寂闲门掩月华”是写景。诗人用一个“寂寂”字,渲染了诗人独居时的孤寂感伤。一个“闲”字,则表现出诗人闭门不出,无所事事,无聊之极的状态。这两句是写诗人独居时的心境。第二句“春街儿女任喧哗”则是写人。诗人把视线从自己的心境移向外部世界,看到街上有许多人正在欢度佳节,孩子们手牵手,肩并肩地嬉笑打闹;青年男女们或相约结伴而行,或独自悠闲自得地走着。他们或高高兴兴地唱歌跳舞,或三五成群地谈天说地。这些热闹的情景与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的第三句“窗前坐久银灯烬”是写景,进一步烘托了诗人的孤独感伤情绪。诗人看到屋里的银烛已经燃至尽头,才想到自己还有亲人在等待着他,于是他又拿起笔来续作诗篇。第四句“首首诗成只忆家”则是写人,诗人终于完成了他的诗篇,但是心中依然想着家中的亲人,只有通过写诗来表达他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在表现自己孤寂感伤的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诗的前两句主要通过描写诗人闭门独居的环境和心情来表现诗人的孤独感伤情绪;后两句则是通过描写诗人在完成诗篇之后的思家情思来表现他对亲情的眷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