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舆南下信飞蓬①,经过荒城尽楚宫②。
巫峡云深藏暮雨③,章华台古自悲风④。
武安客尽三千侠⑤,司马文余七泽雄⑥。
我亦周南作赋者⑦,抽毫指顾不胜恫⑧。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概括主旨,分析诗句,并据此加以阐释。
“板舆南下信飞蓬”,写自己乘船南下的情景。信飞蓬,即乘风而去的飞蓬,比喻漂泊不定。诗人用典,表明了他对前途的担忧和无奈。
“经过荒城尽楚宫”,写在黄鹤楼所见景色。荒凉的城池,残破的楚宫,表现了历史的沧桑感。
“巫峡云深藏暮雨”,写长江巫峡一带的山峦、树木及云雾、细雨的景象。巫峡多云雾,暮雨中江水迷蒙,景物如画,给人以朦胧美。诗人用“深”字写出了巫峡云雾之浓,也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章华台古自悲风”,写登临黄鹤楼所见景。章华台是楚国著名的建筑遗迹,而楚王曾于此筑高台,宴乐群臣,后为宋玉所讽,遂作《九辩》,悲叹身世。这里的“悲风”指宋玉所作《九辩》。诗人登上黄鹤楼,面对历史遗迹,不禁感慨万分。
“武安客尽三千侠”,“武安客尽”指武陵源游客众多;“三千侠”是指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有武陵人之称,所以此处说武陵源的游客之多。“尽”字写出了游客之多,也反映出武陵源风光旖旎,引人入胜。
“司马文余七泽雄”,“司马文”指司马相如(司马文君),他是四川雅安人;“七泽”指大泽乡,位于湖北黄梅县西南,是古代著名的产粮区;“雄”字写出了大泽乡粮食丰收,物阜民丰。诗人在这里用典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壮丽的赞美之情。
“我亦周南作赋者”,“周南作赋”指作者曾在黄鹤楼作赋,表达了对黄鹤楼的热爱之情。
“抽毫指顾不胜恫”,写登临黄鹤楼所见景象。指顾,环顾,这里指诗人环顾四周,只见一片茫茫的烟雾笼罩着整个楼阁。抽毫,指提笔。指顾,环顾。诗人看到眼前一片烟雾蒙蒙的景象,不由得心生忧虑。
【答案】
登黄鹤楼八首其八
①板舆:乘坐小车。南下:顺长江而下,往北行。信:果然如此,实在如此。飞蓬:随风飘荡的蓬草。
②经:路过。楚宫:楚王的宫室遗址。
③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巫峡口在重庆奉节县东,长约40公里,两岸崇山连绵。云:形容云雾弥漫。
④章华台:在今湖北省荆州市西北。相传为楚文王修建,故址在今湖北江陵县西北。悲风:哀伤的风。
⑤武陵源:在湖南省张家界市,因传说东汉时渔人常在此捕鱼而得名。客:指游客。三千侠:三千豪杰。
⑥司马文:汉光武帝刘秀曾梦见神人教他称帝,自称“真人”。后遂以“司马文”代指皇帝或帝王。七泽雄:指汉代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曾游历于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市)一带,留下了千古传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其中描写大泽乡的景色尤为出色。
⑦周南:指《诗经·国风》中的《周南》篇。作者曾在此作赋。《周南》篇共有16篇。《国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不同地域的305篇诗歌。
⑧抽毫:抽出笔来。指顾:环顾。指顾之间,诗人忧心忡忡地环顾四周,只见一片茫茫的烟雾笼罩着整个楼宇,心中不由生出忧虑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