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面诚非拙,丹衷却未投。
恩遗曲突客,皮尽负刍裘。
狡虏心难测,蒸黎恨未休。
无辜将受戮,多难总堪忧。

【注释】

土酋:土司,古代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长官的称呼。

引:即《咏史》中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面:形容人面貌白皙。

丹衷:指忠诚之心。

曲突:指用木炭代替薪柴做饭,避免火灾。

负刍裘:指被剥削得一无所有。

狡虏:指狡猾的敌人。

蒸黎:百姓。

多难:指国家动乱不安。

堪忧:值得忧虑。

【译文】

你的面容虽然白皙,但忠诚之心却未曾投献朝廷。

你受到皇恩的庇佑,但却成为那些曲突徙薪的客人。

皮尽而身死,你背负着沉重的负担,就像那些被剥削得一无所有的百姓。

你狡诈狡猾,心机深沉难以捉摸,百姓的苦难还未结束。

无辜的人将受戮,国家动荡不安,我们总感忧虑重重。

【赏析】

此诗为杜甫在安禄山叛军攻陷潼关后所作。《旧唐书·杜甫传》说他这时“避乱入秦州,与肃宗诏旨不合,遂弃官客死于秦州”。诗中所表现的忧国忧民思想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怀,是值得肯定的。

第一句“白面诚非拙”以“非”否定了“白面”二字,表明自己并非没有才能,而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施展出来。第二句“丹衷却未投”,则是说自己的忠君报国之志未能实现。“丹衷”,赤诚之心,这里代指忠诚的报国之志。两句一反一正,既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能未得施展的遗憾,也表达了他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任人唯亲的不满。

第三句中,“曲突”是指改变灶旁烟囱的方向,使之向上,以防燃烧时火星上扬,引起火灾;“负刍裘”则是指被剥削得一无所有。这两句诗通过两个典故,讽刺了统治者的昏庸和暴虐。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艰辛和国家的动荡不安。

最后四句诗中,“狡虏”、“蒸黎”都是用来形容敌人和百姓的。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敌人的狡猾和百姓的痛苦的深切同情和关注。

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和个人才华,更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