芾芾梧桐影,纷纷荆棘墙。
徐看侵铁锁,不比落银床。
物色浑如此,吾生可共伤。
那堪闻玉笛,风力更清商。
冬夜遣闷三首呈吴少槐吏部 其二
卢楠咏史怀古,梧桐与荆棘共映
- 诗句原文
芾芾梧桐影,纷纷荆棘墙。徐看侵铁锁,不比落银床。
物色浑如此,吾生可共伤。那堪闻玉笛,风力更清商。
- 译文解析
在寒冷的冬夜,诗人看到梧桐树和荆棘篱笆相映成趣,不禁思考人生。他看着这些植物,感叹自己的生命可能与它们一样,短暂而脆弱。此时,他又听到了悠扬的玉笛声,更加触动了他心中的情感。
- 注释与翻译
- 芾芾:形容梧桐树枝叶繁密的样子。
- 纷纷:指荆棘篱笆上的刺密集分布。
- 徐看:慢慢地观察。
- 铁锁:比喻坚固的防御设施。
- 银床:比喻光滑如银的表面,这里用来比喻月光或星光。
- 物色:指景物的容貌或色彩。
- 浑如此:完全如此。
- 吾生:我的生命。
- 那堪:哪里能够忍受?
- 风力:风吹的力量。
- 清商:一种古代音乐风格,通常与凄凉、哀怨联系在一起。
- 作品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梧桐与荆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抒发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同时,玉笛声的加入,为诗歌增添了一份哀婉的情感,使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哲理意味。
- 评析与讨论
- 该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展示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思考。
-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自然界的景象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 玉笛声的加入,不仅是声音的艺术表现,更是诗人情感的一种传达,使得全诗更加丰富而富有感染力。
-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在冬季的一个夜晚,诗人在户外散步时所感所思。这种环境使得诗人更容易产生对时间和生命的感慨。此外,玉笛声的引入也很可能是诗人在某种特定的心境下创作的。
- 相关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苏轼《赤壁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些诗词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历史的忧虑和个人命运的感慨,与卢楠这首诗的主题有着相似之处。
- 文化影响与传承
- 文学价值:这首诗在明代文学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
- 历史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文人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 教育意义:这首诗作为经典之作,对于学习古代文学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