掷杖下丹丘,寒花点石楼。
十年残醉里,不见海山秋。
【注】:
掷杖:扔掉拐杖。丹丘:即仙人居处。寒花点石楼:指梅花在石楼前点缀,如寒花点染之状。海山秋:指大海与高山,暗喻诗人自己的身世。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晚年的代表作。首句“掷杖下丹丘”写诗人辞官归隐后,到名山游览的情景。次句“寒花点石楼”,以寒梅点缀石楼,形容景色之美。三、四两句是说自己十年来在酒中消沉,没有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诗的前两联描绘了名胜古迹,后一联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掷杖下丹丘,寒花点石楼。
十年残醉里,不见海山秋。
【注】:
掷杖:扔掉拐杖。丹丘:即仙人居处。寒花点石楼:指梅花在石楼前点缀,如寒花点染之状。海山秋:指大海与高山,暗喻诗人自己的身世。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晚年的代表作。首句“掷杖下丹丘”写诗人辞官归隐后,到名山游览的情景。次句“寒花点石楼”,以寒梅点缀石楼,形容景色之美。三、四两句是说自己十年来在酒中消沉,没有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诗的前两联描绘了名胜古迹,后一联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注】: 掷杖:扔掉拐杖。丹丘:即仙人居处。寒花点石楼:指梅花在石楼前点缀,如寒花点染之状。海山秋:指大海与高山,暗喻诗人自己的身世。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晚年的代表作。首句“掷杖下丹丘”写诗人辞官归隐后,到名山游览的情景。次句“寒花点石楼”,以寒梅点缀石楼,形容景色之美。三、四两句是说自己十年来在酒中消沉,没有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诗的前两联描绘了名胜古迹,后一联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注释】 荆门: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孟继之:作者友人。梁州:今四川绵阳。 云连神女庙,山绕夜郎城:《太平寰宇记》载:“巫山十二峰,其最高者为神女峰;相传楚怀王游于此,梦与神女遇,遂有沉江之事。”《史记·西南夷传》载夜郎:“夜郎多猿狖”,这里指夜郎城。 越巂:郡名,治邛都(今四川西昌)。开荒服:开拓边地。滇池:即滇池,今云南昆明市南。隐旆旌:高高的旗子被风吹得看不见了。 【赏析】
【解析】 “苏东”,即苏轼;“披轼”,古代官员出行前,先在车前横木上拂拭一下,以表示恭敬。苏轼为翰林学士承旨,地位尊贵,其行为也显得有些迂阔。 译文:“东坡”是苏轼的号,这里指苏轼。苏轼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诗词文赋都十分出色。苏轼为人坦荡豪放,喜欢饮酒,他经常饮酒后挥笔作诗、作文,有时甚至醉得不能自持,所以人们称他为“东坡”。苏轼的诗文风格豪放,富有个性,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风豪迈奔放
这是一首描写墨竹的诗。李息斋是作者的朋友。 原句:旧雨新烟水墨痕,秋清野思向谁论。 译文:墨竹上残留着旧时的雨和新的烟的痕迹,秋天的景色让人感到清冷,我对这种野思向谁诉说呢? 注释:墨竹:用墨汁画的竹子。旧时雨和新时烟:指时间的推移,时间的流逝。清野思:指对自然的感慨之情。向谁论:向谁诉说。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墨竹上的痕迹,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感慨之情,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感伤。同时
诗句: 岘南冠盖里,鹿门遥相望。 译文: 在岘山的南面,有官帽般的建筑和高大的楼阁相互对峙。 关键词注释: 岘(diàn):地名,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冠盖:古代官吏戴的帽子。里:指住宅区。鹿门:地名,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东南。相望:互相看得见。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铜陵陈公园游览时所见的景象。首句写诗人站在高处俯瞰,看到岘山南面有许多高耸入云的建筑,形成了一幅宏伟的画面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描写的内容、情感以及作者的意图,然后依据题目要求作答即可。解答时,注意把握诗句中的关键信息,如“双池 其一”、“云出香炉峰”等,并据此进行赏析。 译文: 云气从香炉峰涌出,山峰的青翠好像要锁住天空。 盝池里龙吟风起,于是有雨滴落我头上。 我的咳嗽声在泉水旁回荡,珠子似的泉水颗颗闪光。
注释: 田间农活虽然已经完成,村里人家还都忙着。 只有东湖隐居的人,才能从屋后看山水。 译文: 田野的农活已经结束,村里的人们还在忙碌。 只有东湖的隐士,才能从屋后观赏到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