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车马自相求,高卧衡门四壁秋。
翡翠兰苕差后识,蒹葭玉树愧同游。
葛洪峰下山连屋,陶侃台西月满楼。
不有故人能见问,此中高处有谁俦。

满城车马自相求,高卧衡门四壁秋。

翠绿翡翠兰苕差后识,蒹葭玉树愧同游。

葛洪峰下山连屋,陶侃台西月满楼。

不有故人能见问,此中高处有谁俦。

我们将逐句分析这首《次答本素上舍》的诗,并给出详细释义与赏析:

  1. 第一句:“满城车马自相求。”
  • 解析:这句话描绘了一幅繁忙的景象,城内的车马众多,它们似乎都在寻找彼此。这种繁忙可能代表了作者对外界事务的关注或对人际交往的期待。
  • 注释:满城 - 全城;车马 - 车辆和马匹;自相求 - 互相寻找。
  • 赏析:诗人通过“满城车马”这一景象,表达了自己对人际关系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忙与复杂。
  1. 第二句:“高卧衡门四壁秋。”
  • 解析:这里描述了作者在高高的门前,静静地躺着,四周是秋天的气息。这种静谧的场景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
  • 注释:高卧 - 高高地躺着;衡门 - 用横木作为门枢的门;四壁 - 四周;秋 - 秋天的气息。
  • 赏析:这句诗通过简洁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心境,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1. 第三句:“翡翠兰苕差后识。”
  • 解析:这里的“差”通“差池”,意为错过、误认。诗人在此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但同时也透露出一种遗憾的情感。
  • 注释:翡翠 - 绿色的玉石;兰苕 - 兰花和苕草;差后识 - 错过后才认识。
  • 赏析:这句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也反映了他对生活中美好瞬间的珍惜和留恋。
  1. 第四句:“蒹葭玉树愧同游。”
  • 解析:诗人在这里使用了“蒹葭”和“玉树”这两个意象,前者代表芦苇,后者指白杨。二者都生长于水边,象征着清雅。而“愧同游”则表明诗人在与这些美好的事物相伴时感到羞愧。
  • 注释:蒹葭 - 指芦苇;玉树 - 指白杨;愧同游 - 因羞愧而不愿一同游玩。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敬畏之情,同时也透露出他内心的谦逊和自省。
  1. 第五句:“葛洪峰下山连屋。”
  • 解析:这里的“葛洪”是一个历史人物,而“峰下山连屋”则形容山势陡峭,山峰如同连绵不断的房屋一般。
  • 注释:葛洪 - 东汉时期的道教学者;峰山 - 山峰;连屋 - 连接成屋檐。
  • 赏析:这句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自然界雄伟壮丽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叹和敬仰。
  1. 第六句:“陶侃台西月满楼。”
  • 解析:这句中的“陶侃台”很可能指的是古代的一种建筑形式——楼阁。它位于江边,每当月圆之夜,月光洒满整个建筑。
  • 注释:陶侃 -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台西 - 指楼阁的西边;月满楼 - 月亮照亮了整座楼阁。
  • 赏析:这句诗通过描绘月夜楼阁的景象,营造了一种宁静、浪漫的氛围,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1. 第七句:“不有故人能见问,此中高处有谁俦。”
  • 解析:这里的“不有故人能见问”表达了诗人对知己朋友的渴望和珍视。而“此中高处有谁俦”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处高位或高人一等的自豪感。
  • 注释:不有 - 没有;故人 - 老朋友;见问 - 得到见面的机会去询问;此中高处有谁俦 - 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谁能与我相匹敌?
  • 赏析:这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和渴望,也展现了他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自信。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友情以及对自我价值的高度认同。通过对每一句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深刻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创作背景,同时也能更好地欣赏诗歌本身的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