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涛催远客,帆落钓台阴。
夜雨他乡梦,秋风何处砧。
渚烟笼树杪,涧水入溪深。
中有垂纶者,茫茫不可寻。

【注释】

七里滩:地名,在今安徽无为县东北,长江中。

钓台:即鱼山。

渚烟笼树杪:水边的雾气笼罩着树上的梢尖。

涧水入溪深:小溪里的水流进更深的水中。

垂纶者:指垂钓的人。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远客他乡,夜泊于七里滩时的情景。开头四句写江景和渔父的生活,中间四句写秋夜的景色,最后四句写渔父的形象。全诗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境浑成。

“怒涛催远客”,“远客”即游子,诗人自指。这两句说,滔滔的怒涛催促着远行在外的游子(诗人)急匆匆地离去。“怒涛”,既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澎湃,也暗寓了诗人旅途的艰险和心情的不平静;“催”,则表现了诗人急于离开的心情。“帆落钓台阴”,这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是说,船帆收起来了,停靠在一个幽静的水边。“钓台”,即鱼山,位于安徽芜湖市南。这里泛指江河两岸的山丘,因为江面上有渔人经常停船打鱼的地方而得名。“阴”,点明时间是在傍晚。“帆落钓台阴”,从字面上看,似乎与“怒涛催远客”没有什么联系,但仔细一想,就不难发现,这里的“阴”字正与前面的“怒涛催远客”相呼应。“帆落钓台阴”与前两句一样,都是借景抒情。

“夜雨他乡梦,秋风何处砧。”“夜雨”与“秋风”都是自然物象,但它们所触发的情感却截然不同:一是愁绪满怀、难以入睡的梦,一是思念亲人的哀怨之音。“砧”,一种捣衣石,古人常用来比喻妇女捣衣的声音。“何处砧”,是说捣衣声从何而来。“秋风何处砧”,既写景,又传情,既写了秋夜的景色,又抒发了诗人羁旅异乡的愁思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渚烟笼树杪”,“渚”指河中沙洲,“树杪”,树枝的顶端。“渚烟”,是说水边树林的烟雾,它缭绕着树梢。“笼”、“渺”两字形象地写出了烟雾弥漫的景象,使画面显得朦胧空阔。“涧水入溪深”与上句相呼应。“涧水”,指小溪中的水流。“溪深”,说明流水的流速很慢,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涧水入溪深”,同样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溪中的水比作人,写出了溪水的恬静、安适、深沉的特点。“中有垂纶者”,“垂纶”即垂钓,古代一种常见的游戏。这两句是说,在水边树林的上空飘荡着袅袅烟雾,清澈的小溪缓缓地流入深深的河流之中。在这迷人的景色中,一位正在垂钓的老人悠然自得地坐在那里。“垂纶者”,就是那位老人。“茫茫不可寻”,意思是说,老人在水边树林上空缥缈的烟雾中,以及小溪流淌的方向都看不见。“寻”,指寻找、寻觅。“茫茫不可寻”是说,这位垂钓的老人就像那袅袅烟雾和悠悠流水一样,使人感到他的存在既真实而又虚无飘渺,难以寻觅。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游子在七里滩夜晚泊舟时的所见所感,其中既有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清新朴素,意境深远含蓄,给人以美的享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