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尔下帷地,江边久介居。
门生趋立鹄,都讲报衔鱼。
学擅淹中术,经传壁里书。
东方犹削牍,诸葛已成庐。
簪组心何累,箪瓢乐有馀。
讵能谋伏腊,祇是狎樵渔。
庭草秋烟积,山窗夜月虚。
他时马南郡,幽躅更何如。
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五年(746)春天写给吴伯纶的。当时杜甫因受“两京”兵乱的影响,被迫离开了长安,暂住洛阳,他写此诗赠给吴伯纶。
注释:
- 忆尔下帷地:回忆你当年讲学的地方。
- 江边久介居:你在江边长久居住。
- 门生趋立鹄:你的学生恭敬站立像鸿鹄。
- 都讲报衔鱼:你都讲经传道像吞食鱼一样。
- 学擅淹中术:你精通儒家经典和学问。
- 经传壁里书:经书藏在墙里面。
- 东方犹削牍:我仍忙于处理公务。
- 诸葛已成庐:诸葛亮已成才。
- 簪组心何累:官服束着的头冠和簪子有何累赘呢?
- 箪瓢乐有馀:用箪和壶装饭的乐趣无穷。
- 讵能谋伏腊:哪能谋求伏腊节(冬末春初)的祭祀?
- 祇是狎樵渔:仅仅是喜欢打猎钓鱼。
- 庭草秋烟积:庭院里的草木秋天烟雾缭绕。
- 山窗夜月虚:山间窗户对着的夜晚月光空荡。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朋友的深厚情谊。他在洛阳期间,虽然受到兵荒马乱的影响,但仍然关注教育、关心朋友。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知识的重视。
第一联“忆尔下帷地,江边久介居”回顾了与朋友的旧情,以及朋友的居所。诗人回忆起与朋友一起讲学的日子,他们在江边居住,彼此关系亲密。
第二联“门生趋立鹄,都讲报衔鱼”描绘了学生尊敬的景象,以及自己教书的艰辛。学生恭敬站立像鸿鹄,都讲(教授的学生)像吞食鱼一样勤奋学习。
第三联“学擅淹中术,经传壁里书”表达了自己的学识渊博,经书藏在墙里面。这反映了杜甫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
第四联“东方犹削牍,诸葛已成庐”表示自己仍在处理公务,而诸葛亮已经成为一个成功的人物。这表达了杜甫对自己未来的期望和信心。
最后四句“簪组心何累,箪瓢乐有馀。讵能谋伏腊,祇是狎樵渔”抒发了杜甫内心的矛盾和无奈。尽管他身在官场,但仍保持一颗自由自在的心。他渴望享受自然之美,而不是被世俗束缚。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体现了杜甫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对朋友的关心。同时,也反映了杜甫对于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自然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