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虚传千丈雪,昔乃苦寒今苦热。
苦寒尚可禦,苦热安所逃。
寒有重裘奥室足自庇,热虽袒裼心烦劳。
炎风吹埃沸四野,火云空布日如赭。
长安衮衮车马尘,驱驰道路何为者。
吾思仙人乃在阆风岑,水晶宫阙琪树林,安得从之御风吟。
揽子之袖开我襟,念此已足清人心。
吁嗟炎蒸三伏无岁无,发狂大叫胡为乎。

【注】苦热:炎热。

燕山:指今河北北部的山区。千丈雪,指终年积雪。昔:过去。

苦寒尚可禦,苦热安所逃:寒冬还可以抵御严寒,酷暑又怎么躲避?御:抵挡。苦寒尚可禦,苦热安所逃:寒冬还可以抵御严寒,酷暑又怎么躲避?苦热:酷暑。

寒有重裘奥室足自庇,热虽袒裼心烦劳:寒冷时有厚厚的皮袍和暖和的房间可以遮蔽,炎热时虽然赤身露体但心里感到烦躁不安。重裘:厚皮袍子。奥(ào)室:暖和的房屋。足:足以。庇:遮蔽。袒裼(tiě):赤身裸露。

炎风吹埃沸四野,火云空布日如赭(zhě):炎热的风把地面上的尘埃吹得沸腾在田野上,红色的云霞布满天空像赭石一样红。炎风:炽烈的风。埃(āi):尘土。沸:沸腾。

长安:今陕西西安,当时称京兆府。衮衮车马尘,驱驰道路何为者:长安城大街上车水马龙,尘土飞扬,人们为什么奔波忙碌呢?衮衮:连续不断的样子。

吾思仙人乃在阆(láng)风岑(cén),水晶宫阙琪树林,安得从之御风吟:我想仙人住在遥远的阆风山中,那里有晶莹剔透的宫殿,还有奇花异树。御风吟:乘风而歌。

揽子之袖开我襟,念此已足清人心:你挽着袖子打开我的衣襟,想到这些已经足够让我的心灵得到净化。子:你。之:代词,指前句中的“仙”字。襟:衣襟。

吁嗟炎蒸三伏无岁无,发狂大叫胡为乎:唉!夏季里热得让人受不了,一年到头都没有个好时候,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发狂大喊呢?吁嗟:叹息。吁嗟炎蒸:感叹夏天的酷热。三伏:一年中最热的时候,通常指初夏到秋分之间。

【赏析】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作者被贬江州司马期间。诗借夏日酷暑之苦,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愤懑不平之气。

第一、二两联写诗人面对夏日酷热的遭遇与感受。

首句以虚写起笔,描绘燕山上的雪景:“燕山虚传千丈雪,昔乃苦寒今苦热。”燕山本属塞外之地,盛夏之时却有千丈之白雪覆盖。昔日的燕山是一片冰雪世界,如今却成了酷热难当的地方(“昔乃苦寒今苦热”)。这种巨大的反差,使人们对燕山产生好奇之感,也暗示出诗人对燕山的无限眷恋之情。次句则由“苦寒”过渡到今日的“苦热”,进一步渲染了夏日酷暑的难耐(“苦寒尚可禦,苦热安所逃”)。诗人用“苦寒尚可禦”来反衬“苦热”,更突出了夏日的酷热之烈。

第三、四两联写诗人在酷暑中所受的煎熬。

颔联两句紧承第二联而来,分别写冬夏的不同感受:“寒有重裘奥室足自庇,热虽袒裼心烦劳。”“寒”字总领后文,说明冬天可以抵御严寒之苦,夏天则无处躲藏(“寒有重裘奥室足自庇”)。“热”字则直抒胸臆,说明夏日酷热令人难以忍受(“热虽袒裼心烦劳”)。颈联则以对比手法来进一步渲染夏日的炎热难耐:夏天的炎热不仅使人们无法躲在屋子里避热,而且连路边飞鸟都因不堪忍受酷暑而发出凄厉之声(“炎风吹埃沸四野,火云空布日如赭”),太阳犹如一个炙热无比的熔炉(“炎风吹埃沸四野,火云空布日如赭”)。

尾联则写诗人对于夏日酷暑的感受及内心体验:长安城内大街小巷车水马龙,尘土飞扬,人们纷纷奔波忙碌,而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长安衮衮车马尘,驱驰道路何为者”)诗人不禁陷入沉思,他想象自己站在仙境中,遥望那仙境中的美丽景色(“吾思仙人乃在阆风岑”,“安得从之御风吟”),然而现实却让他感到万分沮丧。于是,诗人便将视线转向了人间,他看到那些在酷暑中挣扎的人们(“苦热安所逃”)。诗人感叹道:为何要在酷暑之中如此疲惫不堪地奔波忙碌呢!

全篇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通过描写夏日的酷暑之苦,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