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逢重九,萧条倍往年。
愁深竹叶里,秋老菊花边。
避俗从元亮,登高忆惠连。
西风欺短鬓,一任葛巾偏。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诗歌内容、主题、语言特点等赏析。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重点句子和主旨进行赏析分析。此诗首句“此地逢重九”点题并总述了全诗的写作背景,即诗人在饶阳过重阳节。次句“萧条倍往年”表明了诗人对重阳节的感受是萧条,而这种感受与往年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第三四句“愁深竹叶里,秋老菊花边”写诗人在重阳节登高时所感。第五六句“避俗从元亮,登高忆惠连”则是诗人对陶弘景的追慕,他以陶弘景自比,表达了自己追求隐逸生活的愿望。最后两句“西风欺短鬓,一任葛巾偏”则写出了作者面对秋风的无奈,表现了他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答案】

译文:

在饶阳度过这重阳佳节,我倍感萧索凄清,比往年更甚。

心中愁绪深重,仿佛浸透了那翠绿的竹叶;秋天已至,菊花也衰败了,我不禁感叹时光的流转。

我躲避世俗的纷扰,想效法东晋名士陶潜。登高望远,思念南朝宋人宗炳。

秋风阵阵袭来,吹乱了我的白发,任凭葛衣飘舞吧!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在饶阳重九时节所作,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体悟。

首联“此地逢重九,萧条倍往年”,诗人首先交代了时间、地点、节日——重阳节,然后点出自己的心境——悲凉惆怅。一个“逢”字,将诗人在重阳节独上高处所见之景和心中所感之情联系起来,既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又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萧条倍往年”一句中一个“倍”字,将诗人的悲凉之情加深一层。

颔联“愁深竹叶里,秋老菊花边”写诗人因登高而产生的愁闷情绪。诗人通过“菊”与“竹”这两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竹子青翠欲滴,象征着生机勃勃、坚韧向上的精神;菊花色彩素雅、香气袭人,象征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生活情趣。然而,诗人眼中的“菊”和“竹”都是带着浓重哀愁的,因为诗人已经感到人生的短暂,就像菊花那样凋谢得快;而竹林中的寒气,又像无情的西风一样刺痛诗人敏感的心,使他更加伤感。

颈联“避俗从元亮,登高忆惠连”写诗人想要效仿陶渊明归隐田园。陶渊明在《饮酒》诗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将自己比作陶渊明,渴望像他那样远离尘世喧嚣,去追求心灵的安宁。同时,诗人还想到了宗炳,他是南朝画家宗炳的孙子。宗炳酷爱山水,曾隐居于江陵大别山南麓的龙潭寺旁,他常携带文翰往游山林,临流啸咏,创作了许多山水画作品。在这里,诗人希望自己能够摆脱世俗的纷扰,去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景色。然而,诗人并没有完全摆脱世俗的压力,反而被秋风所困扰。

尾联“西风欺短鬓,一任葛巾偏”写诗人面对秋风无能为力,只能听任它摆布自己的生活状态。诗人的头发已经被西风吹白了,他只能任由葛巾随意飘动。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无奈与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重阳节的描写和对陶渊明、宗炳等人的追忆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体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现实社会中的无奈与挣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