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一虚梦,举世皆未觉。
靡靡空中絮,东西互飘泊。
譬如归山云,徐疾纷相错。
日暮澹无踪,乌没天寥廓。
乃知昧者悲,至人脱羁缚。
深松间茂柏,地下正相乐。
捐弃勿复道,天地会销铄。
【注释】
浮生一虚梦,举世皆未觉。
靡靡空中絮,东西互飘泊。
譬如归山云,徐疾纷相错。
日暮澹无踪,乌没天寥廓。
乃知昧者悲,至人脱羁缚。
深松间茂柏,地下正相乐。
捐弃勿复道,天地会销铄。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挽歌,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比喻和联想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生死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
首联“浮生一虚梦,举世皆未觉。”意思是说,人生就像一场虚幻的梦境,大家都没有察觉到。这里的“浮生”指人生短暂而易逝,“虚梦”则是指人生如同梦一般虚幻不实。而“举世皆未觉”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人无法理解或察觉生命真相的感叹。
颔联“靡靡空中絮,东西互飘泊。”进一步描绘了生命的飘忽不定和无常。这里用“空中絮”形容生命的飘渺不定,“飘泊”则是指生命的漂泊不定。诗人通过对这些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颈联“譬如归山云,徐疾纷相错。”则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生命比作归山的云。这里的“徐疾纷相错”则形象地描绘了云的流动变化和复杂多样的状态,暗示了生命的多姿多彩和变幻莫测。
尾联“日暮澹无踪,乌没天寥廓。”则是对生命终结时的描写。当太阳落山时,一切变得朦胧而模糊,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无尽的天空和空旷的世界。这里的“澹无踪”形象地描绘了生命终结时的虚无和消失,而“天寥廓”则为这种虚无增添了一种广阔的空间感。
最后两句“乃知昧者悲,至人脱羁缚。”是对全诗主题的总结。在这里,诗人通过对比的方式,揭示了生命的真谛。他认为,对于那些无法领悟生命真谛的人来说,他们会感到悲哀和痛苦;而那些能够超越生死束缚的人来说,他们才能真正地解脱出来。
尾联“深松间茂柏,地下正相乐。”则是对生命归宿的描写。这里的“深松间茂柏”形象地描绘了深山中的松树和柏树的生长环境,暗喻着生命的生生不息和永恒。而“地下正相乐”则表达了对生命归宿的安宁和满足。
尾联“捐弃勿复道,天地会销铄。”则是对生命意义的升华。诗人认为,对于真正懂得生命的人来说,他们不会去谈论生死问题,而是会珍惜当下,享受生活的美好。而当死亡来临时,人们也应该坦然面对,接受自然的安排。最后一句“天地会销铄”则表达了对生命最终归宿的肯定和赞美。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比喻手法的应用,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生死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它既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珍视,也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