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峦如黛雨初收,危倚肩舆到上头。
千古乾坤留胜迹,一时郡邑聚名流。
松篁落落依溪曲,禾黍穰穰映道周。
如此风光堪一醉,不须怀古动遐忧。

【译文】

山峰如黑黛色,雨后初晴;倚着肩舆,到达山顶。千古的乾坤留下胜迹,一时的郡邑聚集名流。松竹疏落落依溪曲,禾黍郁茂映道周。如此风光堪一醉,不须怀古动遐忧。

【注释】

三衢郡:古县名。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信州为三衢郡。治所在建业城(今上饶市)。林以永:即林景升。李举南:即李举南安。李举南安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字。安:地名,在江西宜春县北,有东江之水。南西安丞:官名。唐代地方官署名,相当于太守。族子:指同族中的儿子。纪兴:地名,在今浙江淳安县西北。二首:指《题柯山人隐居》和《游柯山》。李贺曾作《感讽》诗十二首,其中第一、二两首写于他漫游江南时。李贺与李贺父李晋肃同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李氏,但二人俱有奇才异质。《新唐书·艺文志》载“李贺父讳晋肃,事亲至孝,家贫无以供,养母,读书仅能记其大略”。李贺从小好学,“喜读奇书”,“嗜神仙药术之书”(《新唐书·文艺传》),又好游侠,“少年游侠,从燕赵张建封、滕王杨敬之游”,并结交了当时许多文学名人,“所交者皆当世豪俊之士也。”(见《旧唐书·李贺传》)这首诗就是作者与友人同游柯山时写的,所以称“招游”。“李举南安”即指李贺的父亲李晋肃。《新唐书·艺文志》注:“李贺父李晋肃,事父及继室皆以孝闻。”李晋肃卒于长安元年(701),享年59岁。“族子士望”即指作者的族侄李贺。“纪兴”即指浙江淳安县西南纪岭山下之兴国寺。纪兴又名西兴,位于浙江省遂昌县境内,距县城43公里。此寺原为南朝梁贞阳侯萧渊明所建。据《嘉泰会稽志》卷九记载,“西兴寺在灵隐下十五里。宋熙宁十年(1077)改灵隐寺为上天竺寺,仍置西兴院。”《咸淳临安志》卷四云:“西兴寺本灵隐下十五里,宋熙宁十年改灵隐寺为上天竺寺。”《武林图记》亦载:“西兴,灵隐之下也……宋时改为上天竺,有僧智通,善持咒,尝于寺后石壁刻《金刚经》,字大如斗,甚精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八记载:“(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三月乙未,知杭州孙觉以旱祈雨,诏求直言。时右正言刘挚等奏:‘臣闻天者理也,理者行也。天不言而理自长,行不言而行自成。’”可见,当时朝廷已开始注意灾荒问题的解决办法。李贺与他的族侄李贺父李晋肃以及友人一同到此地游览。

峰峦如黛雨初收,危倚肩舆到上头。

千古乾坤留胜迹,一时郡邑聚名流。

松篁落落依溪曲,禾黍穰穰映道周。

如此风光堪一醉,不须怀古动遐忧。

【赏析】

这首诗是李贺与他的族侄李贺父李晋肃以及友人一同到柯山游玩时所作。柯山是浙江淳安县西南的一座山。山上多松树,故称“柯山”,也叫“西柯山”、“西陵山”,在浙江新昌县西北,有“天下第一仙山”之称。柯山风景幽美,历代有不少文人墨客来此游历或居住。李贺与他的族侄李贺父李晋肃以及友人同游柯山,心情愉悦。他们登上柯山顶峰时,正值春末夏初,雨过天晴。此时远眺四周景色,只见苍翠的群峰像黑色的浓烟一样缭绕着山峦,雨刚停歇,云雾散去,山峦更显得青翠欲滴、秀润可人。他们站在高峰上极目远眺,只见群山环绕之中,地势高峻之处便是柯山主峰,山势起伏跌宕如波涛般翻滚,令人心潮澎湃;低处则山环水抱,溪谷萦回,绿树掩映,别有一番情趣。他们站在峰顶俯瞰四周,只见千山万壑中,无数古迹遗址随处可见;而周围村落星罗棋布,处处人烟稠密。这些胜迹遗址和繁盛的居民点,都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诗人面对这美丽的山川和众多名胜古迹,心中感慨万分,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前两句写登山所见的景色。“峰峦如黛雨初收”,山峰青翠欲滴,雨后天晴,云消雾散,天空湛蓝,阳光灿烂。“危倚肩舆到上头”,他们扶着肩舆来到山顶。“危倚”是倚靠在山边的意思。“肩舆”是一种可以坐卧的轿子,又称“轿子”。诗人登上山顶时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因为刚刚经历了一场雨,天气晴朗,阳光明媚;而此刻又站在了高高的山顶上,放眼望去,只见青山绿水之间到处都有古迹遗址和繁华的街村,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千古乾坤留胜迹,一时郡邑聚名流。”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诗人站在山顶上俯瞰四周景色时,不禁感叹万千。他想到了历史上那些杰出的人物,他们在千年以前就留下了不朽的功绩和崇高的声望;如今又有这么多的名人雅士都汇聚在这里,共同享受着美好的时光和山水风光。这里既是他们施展才华、交流思想的地方,也是他们相互欣赏、互相学习的平台。诗人对这里的美景、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赞不绝口,他陶醉在这美丽的地方,不愿离开它。因此,他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之声:“如此风光堪一醉,不须怀古动遐忧。”他觉得自己已经醉在这个美丽的山水之中了,不需要再想到过去的辉煌历史和遥远的忧患了。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诗人通过描绘美丽的山水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同时他也通过自己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全诗既充满了浓厚的抒情色彩,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