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女进馆娃,楚囚落天涯。
二物不并立,海水漂鸱夷。
湛卢南入郢,神物竟先知。
吴宫八百年,旦夕游鹿麋。
缅晤丧亡主,岂尽庸以𧧺。
【注释】
吴中吟二首 其二:越女进馆娃,楚囚落天涯。二物不并立,海水漂鸱夷。湛卢南入郢,神物竟先知。
馆娃:春秋时吴国美女西施的别名。馆娃宫:即姑苏台,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南,春秋时为吴王夫差所筑。
二物:指馆娃和鸱夷。二物不并立:言馆娃已死,而鸱夷尚在。
湛卢:宝剑名,传说秦始皇铸有“湛卢”剑。郢:楚国都城,故址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缅晤丧亡主:遥想那些已经死去的君主。缅,思念、追念;晤,见。
庸:用,以。𧧺(xiāo),古代一种用皮革制成的鼓,形似马头,大口张口,用以击节,也用来打水。这里泛指乐器。此诗一韵到底,押韵很严。
【译文】
越女的容貌美丽如姑苏台上的馆娃,楚囚徒身陷困境被贬谪至天涯海角。
馆娃与鸱夷两种东西不能同存于世,就像海水漂洗着鸱夷一样。
秦始皇铸造了湛卢剑,这把剑终于飞向楚国的郢都。
那神异之物竟然能预知事情的发展变化。
吴国宫殿建于八百年前,如今还在每天观赏鹿群麋鹿。
遥想那些已经死去的君主,难道只是用些庸才来治理国家吗?
【赏析】
《吴中吟》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共两首,这是第二首。这首诗通过对吴国历史的描写,表现了杜甫对吴国灭亡的感慨以及对吴国人民的同情。
诗的前两句“越女进馆娃,楚囚落天涯”,描绘了馆娃宫的繁华盛况以及越女的美丽动人,同时也暗示了吴国的衰落和楚国的灭亡。越女指的是西施,她是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也是吴国的妃子,后来成为吴王夫差的宠妃。馆娃宫是吴王夫差为她建造的一座美丽的宫殿,据说这座宫殿非常富丽堂皇,美艳无比。然而,这一切都成为了历史的记忆。越女进宫之后,吴王夫差沉迷于享乐,不理政事,最终导致了吴国的灭亡。而楚囚则是指楚国的囚犯,他们被流放到了远离中原的地方。这两句诗通过越女和楚囚这两个形象的对比,既突出了吴国的强大和繁荣,也暗示了其最终的衰落和灭亡。
接下来的两句“二物不并立,海水漂鸱夷”,更是将这种对比推向了极致。馆娃和鸱夷两种东西不能同存于世,就像海水漂洗着鸱夷一样。这里的“二物”指的是馆娃宫和鸱夷,都是吴国的象征。馆娃宫虽然曾经辉煌一时,但现在早已成为废墟,而鸱夷则是吴王夫差沉溺于酒色导致国家灭亡的象征。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杜甫对吴国灭亡的深深惋惜之情。
接下来的句子“湛卢南入郢,神物竟先知”,继续描绘了吴国的历史变迁。湛卢剑作为一把传说中的神剑,最后终于飞向了楚国的郢都。这象征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更替,同时也暗示了吴国的灭亡已经成为必然。这里的“神物”指的是湛卢剑,它原本属于吴王夫差,后来落入楚国手中。这一事件的发生,不仅标志着吴国的命运已定,也预示着历史的车轮将继续向前滚动。
“吴宫八百年,旦夕游鹿麋。”这句诗通过时间的流逝,进一步强调了吴国的灭亡已成定局。吴宫作为吴国的皇宫,经历了八百年的风风雨雨,现在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衰败和灭亡。这里的“旦夕游鹿麋”形象地描绘了吴宫的现状,昔日的繁华不再,只剩下一群鹿和麋鹿在其中嬉戏。这种对比更加强烈地突出了吴国灭亡的事实。
最后两句“缅晤丧亡主,岂尽庸以𧧺”,则是对前文的总结和升华。诗人通过对吴国历代君王的怀念和哀叹,表达了对吴国人民遭受苦难的同情。这里的“缅晤丧亡主”指的是遥想那些已经死去的君主,而“岂尽庸以𧧺”则是说这些君主并非全都是庸碌无能之辈。这里的“𧧺”是一种打击乐器,常用来表示愤怒和抗议。这两句诗通过强烈的对比和讽刺,表达了杜甫对吴国灭亡的深深悲痛和对吴国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这也反映了杜甫深沉的政治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