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道中兴日,关河气郁盘。
卿云回柏殿,麟趾出人间。
帝用徵良弼,人今起谢安。
玄纁到沧海,夫子罢黄冠。
眷注时难得,才贤印不刓。
洪都开大府,节钺抚诸蛮。
举目旬宣地,知君涕泪繁。
囚梁脱虎口,归汉远龙颜。
颠倒多方试,悲悽九返丹。
匡庐留嶪屼,彭蠡厌波澜。
况值荆吴变,何论土地残。
主忧宁俟驾,君出岂移山。
岊水思钧候,茶溪接露翰。
白头吟不断,青眼迥犹看。
末分虚县榻,新词议筑坛。
同含九鲤日,并考木兰槃。
栎社堪长弃,龙沙会起蟠。
霞裾余独引,霄鬣尔难攀。
茅拔多连茹,时明且钓磻。
烟波去无极,相报一纶竿。
【注释】
皇道中兴日:皇帝治理国家,国家中兴。
卿云回柏殿:卿指宰相,云指云彩,柏殿指柏府,即宰相府。
玄纁(xūn)到沧海:用黑缯和白色丝绢做成的礼品送到海上。
夫子罢黄冠:指郑中丞脱下道士帽,还俗。
洪都:南昌。唐时称江西路安抚都监为洪州都监或洪州路安抚使,又称洪都。开大府:设置大的官署。节钺:符节和斧钱,古代帝王授予重臣作为权力象征的两种武器。
囚梁:囚禁梁武帝。
九返丹:道教术语,指多次转世修行。九返指转世九次。
匡庐:江西南昌市南的庐山别称。嶪屼(mò):高耸的样子。彭蠡:鄱阳湖古称,在江西南昌市西。厌波澜:被浪涛淹没。
况值荆吴变:又赶上荆江和吴江一带发生水灾。
主忧宁俟驾:主上忧虑的事,哪能等到皇帝出巡才处理?
君出岂移山:您一出去,难道能把山移开。
岊(wěi)水思钧候:岊水边有等候的官员。钧候,等待接待的人。
茶溪:地名,在江西九江市南。接露翰:把书信送到露台上。
白头吟不断:指郑中丞的诗篇。
青眼迥犹看:青眼看你,久久地注视你的诗文。
末分虚县榻:最后分别时,郑中丞坐在空荡荡的县衙里。虚县,空空的县衙。
新词议筑坛:郑中丞的新诗议论如何修筑官坛。
同含九鲤日:郑中丞与皇帝一同度过九鲤日,即冬至日。
并考木兰槃:一同参加考试。木兰盘,科举时代的一种考试。
栎社:地名,今河南洛阳市东。栎社,旧时祭祀栎神庙的地方。
龙沙:沙漠名。会起蟠:将起风暴。
霞裾:彩虹般的衣襟,比喻飘渺的云气。
霄鬣:云气的形状像马鬃。尔难攀:很难攀登。
茅拔多连茹:茅草茂盛,连根拔起了许多。
时明且钓磻(pán):随时可钓鱼。磻,水中石露出水面叫磻。
烟波去无极:烟波浩渺,无际无涯。
相报一纶竿:用一根钓鱼竿回报您的厚恩。
【赏析】
郑中丞这首诗是在元丰二年(1079年)冬写的,当时郑中丞正在京城任左司郎中、直集贤院等职,是苏轼的友人。郑中丞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得罪了神宗皇帝,被贬谪到广州任职。这首诗就是他离京赴广州途中,写给苏轼的告别信。
此诗共八十六句,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郑中丞的德望;第二段写郑中丞的政绩;第三段写郑中丞的人格;第四段写诗人对郑中丞的祝福和勉励。
第一段从“皇道”开始写起,这是全诗的纲领。作者首先指出,当今圣明之世正处在中兴阶段,政治清明,国运昌隆。接着写关河形势,说明天下太平,四海升平。这一段是铺垫,为下面的颂扬张本。
第二段写郑中丞的德望和政绩。开头说,卿云缭绕,柏殿回旋,表明朝廷大臣的威权。紧接着说郑中丞辅佐皇帝,招贤纳士,人皆以谢安自比,可见其威望和政绩。这一段主要写他的品德和才能。
第三段着重写他的人格和操守。这里写郑中丞脱下道士帽,还俗为民,表现了他超然物外、清修自持的精神境界。这一部分也反映了他对佛老的批判态度,以及对世俗的鄙弃心理。此外还写他关心民瘼、勤政爱民的作风。这几句诗表现了郑中丞不慕荣利、刚正不阿、体恤民情、关心政事的美好品质。
第四段是对郑中丞的祝福及勉励。前半部写诗人对他离开京师、远行岭南的无限思念之情,后半部则希望他早日平反昭雪,回到朝庭继续为国为民效力,表达了自己对朋友深厚的情谊。
全诗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层次清晰,感情真挚,是一篇送别之作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