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非茧丝,粗厚亦难坏。
裁成七尺被,一幅三缝界。
公孙富饰诈,老衲贫忍卖。
垢汲涧泉浣,晴挂松树晒。
时或礼如来,横铺共膜拜。
秋夜宿山中分题诗四首 其二 分得布被
【注释】木棉:又称攀枝花,一种树。茧丝:蚕丝。粗厚:质地粗糙。也难坏:指耐久。七尺:一尺约合1.33米,故七尺为8.67米,形容被子长而宽。一幅:一床。三缝界:三道缝边。公孙:泛指贵族子弟。富饰:华丽的装饰。诈:假装。老衲(nà):佛教僧人的通称。贫忍卖:贫穷而忍痛出售。垢:污浊之物。汲:取水用。涧泉:山间小溪的水。浣:洗涤。晴挂:晒干。时或:有时候。礼如来:对佛像顶礼膜拜。横铺:平铺。共:一起。膜拜:跪拜,表示尊敬。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山中夜晚休息时的情景和感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木棉非茧丝,粗厚亦难坏”。这里以木棉比喻自己,暗示自己的坚韧不拔和不受外界干扰的坚定意志。木棉虽然粗大,但依然难以被破坏,象征着自己在面对困难时依然能够坚持下去。
“裁成七尺被,一幅三缝界”。这句话描述了自己将木棉制成七尺宽、一幅三缝的被面,既展示了自己的勤劳,也体现了对自己生活的精心安排。这种精细的工艺,不仅反映了作者的审美情趣,也展现了他对自己生活的热爱和珍视。
“公孙富饰诈,老衲贫忍卖”。这句诗通过对比,强调了不同阶层人士的差异。公孙(贵族子弟)追求华丽装饰,而老衲(佛教僧人)却选择忍受贫困,出售自己的物品。这种对比,揭示了社会的不同阶层和人们的价值观念。
“垢汲涧泉浣,晴挂松树晒”。这句话描绘了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简朴生活。他用山间的泉水清洗衣物,晴天则将衣服挂在松树上晾晒。这种生活方式,既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也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时或礼如来,横铺共膜拜”。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在闲暇时刻,对佛像顶礼膜拜的情景。他时而虔诚地跪拜,以示对佛的敬仰。这种仪式感,不仅是对信仰的体现,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个人生活的叙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珍视。同时,诗歌中的社会比较和个人经历,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