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本罗浮下,萧然木石亲。
扶桑东不远,勾漏亦为邻。
学道炼金骨,三山期问津。
岁星耻被谪,强之观国宾。
矫矫野鹤性,饮啄惭向人。
一迷红尘眼,五别青萝春。
缑山倘相接,归揖云中君。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感遇》组诗中的第十五首。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

家本罗浮下,萧然木石亲。

  • 家在罗浮山下,与自然亲近如同木头和石头一样。

扶桑东不远,勾漏亦为邻。

  • 在扶桑(即东边的太阳)不远的地方,就是勾漏国(古代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

学道炼金骨,三山期问津。

  • 学习道术,炼制金属,希望有一天能够到达仙山(三山)。

岁星耻被谪,强之观国宾。

  • 岁星(指彗星)感到羞愧被贬谪,于是努力争取成为国家贵宾。

矫矫野鹤性,饮啄惭向人。

  • 矫矫的野鹤有高洁的品质,但饮水啄食却不如人类自在,感到惭愧。

一迷红尘眼,五别青萝春。

  • 迷失于红尘世界的眼睛,五年五载分别了春天的花木。

缑山倘相接,归揖云中君。

  • 如果有机会与缑山相接(传说中的神仙居所),就回去拜见云中君(传说中的神仙)。

赏析:
这首诗以“感遇”为题,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境遇和理想追求的思考。诗人自言“家本罗浮下”,意味着他出身不凡,有着与大自然亲近的环境和条件。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渴望通过学习道术、炼制金属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同时,他也希望能够像仙人一样居住在三山之上,远离尘世的纷扰。

诗人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局限,即使是拥有非凡才能的人,也可能因为被贬谪而感到羞愧和不安。因此,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于自然的向往,以及对于自己身份地位的反思。

最后一句“归揖云中君”则表明了诗人的理想和志向。他希望能有机会与仙人相见,甚至回到曾经的居所,与仙人共处。这既是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也是对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超脱和超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