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细雨湿荷花,宿贾来迟不饮茶。
细袖频翻云髻乱,尊前一曲是琵琶。
【注释】
村市:指乡村集市,即市集。宿贾:住宿的商人。不饮茶:因雨而迟来,所以没有喝茶。细袖:衣袖。云髻:高耸的发髻。尊前:酒樽前面。是琵琶:是说弹琵琶。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乡村集市上的场面:蒙蒙细雨洒湿了荷花,住客们来了却迟,不能喝茶解渴;只好翻动着衣袖,把高耸的发髻弄乱,在尊前弹奏一曲琵琶。全诗语言朴素通俗,写景细腻入微,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蒙蒙细雨湿荷花,宿贾来迟不饮茶。
细袖频翻云髻乱,尊前一曲是琵琶。
【注释】
村市:指乡村集市,即市集。宿贾:住宿的商人。不饮茶:因雨而迟来,所以没有喝茶。细袖:衣袖。云髻:高耸的发髻。尊前:酒樽前面。是琵琶:是说弹琵琶。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乡村集市上的场面:蒙蒙细雨洒湿了荷花,住客们来了却迟,不能喝茶解渴;只好翻动着衣袖,把高耸的发髻弄乱,在尊前弹奏一曲琵琶。全诗语言朴素通俗,写景细腻入微,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题画》赏析 沈周的《题画》,一幅宁静而又生动的画面跃然纸上。诗中描述的是一处通津水旁,远山如墨,近水潺潺,烟光笼罩下的牛渚与秋色中的雁行边相得益彰。 “浩浩通津水”一句,以“浩浩”形容流水之广,给人以浩瀚之感;“通津水”则指明了水的流向和源头,让人想象到一条宽阔的河流从远方蜿蜒而来,最终汇入无垠的海洋。这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也隐含了诗人对生命流动、时间流转的感悟。
【赏析】: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长安道上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久别重逢朋友的欣喜心情和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全诗八句,每句七个字。首联两句写诗人在长安道上所见所感;颔联两句写诗人寻访友人因久出而归迟;颈联两句写日落时的景象;尾联两句写举头仰望星空的情景。 首联“薄暮长安道,风尘满素衣”,点出“薄暮”。长安道,指从长安城出发到城外的道路。风尘满素衣,形容尘土满面,衣服也沾满了灰尘。“风尘满”是实写
久客 久旅他乡心怀故土,登上高楼放眼远空。 大雁南飞知是岁暮,鲜花盛开喜迎春融。 故乡青天在天外,京城紫气升中宫。 笑看那些幽愤者,为何哭哭路途穷? 译文: 长久在外的我心系故乡,登高远望空旷的天空。 北归的大雁让我知道季节已到晚秋,花开让我感受到春天的到来。 我的故乡仿佛就在青天之外,皇城的气息仿佛就在紫气之中。 嘲笑那些因仕途坎坷而感到幽闷的人,他们为何还要在道路上哭泣呢? 注释: 1.
《送潘以正宪副赴陜西固原兵备二首·其二》是明代文学家蒋冕所作,此诗通过描绘送别的场景,表达了对友人即将踏上新征程的深深祝福和不舍之情。下面逐句进行解析: 1. “河陇诸都护,壶浆候马前”:这两句描述的是诗人在河边准备迎接远行的朋友时的情景。河陇地区,是指黄河以北及陇山以南的地区,这里的人们都为将要前往陕西固原任职的朋友准备了酒食,表示欢迎和敬意。 2. “毡车齐款塞,玉节正临边”
【注释】 题黄隐士别业:题写隐居者黄隐士的别业。 疏竹编门:用细竹编成的篱笆门。 数椽茅屋海中央:几间茅草屋位于大海中央。 云栖檐下轩窗润,风过花间枕簟香:在山崖上的云烟里,檐下的轩窗被云雾浸润,而微风吹过,花丛中枕席上散发出清香。 岚气入帘晴亦暝,潮声当户暑偏凉:山岚之气弥漫进帘子,晴朗时也是黄昏,潮声从门外响起,酷热时感觉凉爽。 谁言身外浑无事,诗思撩人也觉忙:谁说身外的事情都与世无争
和李翰林题刘吏部溪山图诗韵 金碧溪山翠作林,茅斋潇洒百年心。 庭前鸣鹤趋迎客,水面游鱼出听琴。 白石清泉同谷口,茂林修竹似山阴。 披图仿佛如曾见,颇觉良工用意深。 注释: 1. 金碧:形容山水画中色彩华丽,金色和碧色相互映衬。 2. 茅斋:简朴的草房小屋。 3. 潇洒:轻松自在的样子。 4. 鸣鹤:在庭前鸣叫的鹤。 5. 游鱼:在水中自由游动的鱼。 6. 白石清泉:指清澈的石头和泉水。 7.
春日谩书 故国别来久,怀归未得归。 身长随梦到,事每与心违。 道路犹荆棘,山林自蕨薇。 湘江春雨里,花木又芳菲。 译文 我离开故乡已经很久了,心里一直想念着家乡,但始终没能回去过。 随着梦中的游历,身体也似乎能到达远方,然而现实中的种种事情总让我感到失望。 路途依旧艰难险阻,正如山路荆棘密布;而家乡的自然景象,却依然美丽如昔。 在湘江边,春天的雨水滋润着大地,万物复苏,花木竞相绽放
【注释】 幽人谢尘俗,结屋大江浔。 隐者远离世俗纷扰,隐居在江边的小村落。 流水闲中意,浮云物外心。 山中的清泉潺潺流过,飘浮的白云仿佛是世外的心境。 鸟啼山阁静,花积草堂深。 山中楼阁寂静无声,花草堂院深深幽静。 寂寂风清夜,时闻琴瑟音。 夜晚的微风轻拂,不时传来琴瑟悠扬的乐曲声。 【赏析】 这首诗以幽人自比,表达了自己远离尘世、归隐田园的志趣。诗中的“隐人”
【注释】 闲步小园次前韵:在闲暇之时,漫步到小园中。 屋后园亭僻:屋后的园亭偏僻而幽静。 乘闲辄一临:趁着闲暇的时候,就过来看看。 看山聊当画,种树久成阴:观赏山上的风光,如同一幅画卷;种植的树木已经长成了一片浓密的树林,遮阴了整个园林。 高下蔬千本,稀疏竹半林:蔬菜种植得高低错落有致,有上万棵之多;竹子稀疏地生长着,只有半个竹林。 盆池有拳石,蜗蚀藓还侵:小池塘中有拳头大小的石头,被蜗牛侵蚀
【注释】 1.梅轩翁:即梅国祚。 2.不速客:未经邀请的客人。 3.次第来:一个接一个地来到。 4.呼童陈小酌:呼唤童仆,摆出酒菜。 5.随意举深杯:随意举起酒杯,畅饮无阻。 6.风色:风力和气候。微冷:微寒。 7.盛开:盛开。 8.方卧病:正在卧病。 9.想像:想象,设想。 【赏析】 此诗为诗人应梅国祚之邀而作。梅国祚名国祚,字梅轩,号梅屋,是明末清初著名画家,与“四大家”齐名。梅国祚为人爽直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能对原句诗句进行赏析。注意要从炼词和修辞的角度分析,同时还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旗亭路绕绿杨边,酒熟长招贾客船。”这两句描写了诗人在江畔饮酒时的情景。“旗亭”是古代一种酒家,“贾客”指商旅之人,即诗人的同游者。诗人与友人相邀于酒肆旁的长柳之下,举杯畅饮,其情其景颇有几分闲逸之趣;但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人生短暂
暑中偶过僧舍后土山纳凉 积土山头偶一过,薰风生处绿阴多。 尘中忽见湘南景,欲解朝衣挂薜萝。 注释:积土山的山顶偶尔经过一次,那里有新鲜的风拂面而来,郁郁葱葱的树木绿荫浓密。忽然在尘世中看到了湘南的风景,想要脱下朝服挂在薜萝上。 赏析:诗中描述了诗人在炎热的夏日中,偶然路过积土山的情景。积土山上的清新空气和茂密的树木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诗人感到十分惬意。然而就在这时
注释:清晨我从西城出发又向西行,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有寺庙。绿树浓荫不阻挡红尘的道路,不时可以看到行人停下马来观看。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在送别友人时,心情非常惆怅,因此选择了“西城”这个地点。他站在城门之外,目送着友人离去。诗人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通过描绘一幅美丽的画面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首联:“晓出西城又向西,人家尽处有招提。”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清晨的景象
我们逐句解读这首诗: 1. 辇路尘生香不断(第一句): 描述的是皇宫中的车驾道路,因为车辆频繁行驶而产生的尘土。"尘生"指的是尘土飞扬,"香"则是指从宫中散发出的香气。 2. 灯楼月映彩初圆(第二句): "灯楼"是皇宫中的楼阁,常用于悬挂灯笼,"月映"则是指月光照射。"彩初圆"意味着灯火在夜晚中显得特别明亮和五彩缤纷,如同初圆的月亮一样。 3. 太平时节风光好(第三句):
【注释】:蓬山:蓬莱山,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山。仙鳌:神话中的海中巨兽,形状像龟蛇相缠。紫高:指帝王所穿紫色衣服。清光:明亮的月光。赭黄袍:皇帝所穿的黄色龙袍。 【赏析】:这是一首应制诗,即在皇帝命令下创作的宫廷诗歌。元夕是农历正月十五日,旧称元宵节,民间有张灯结彩、燃放焰火、猜灯谜、吃元宵等习俗。这首诗就是为庆祝节日而写的。 首句“蓬山矗矗枕仙鳌,五色云中紫极高
溪山无处不春风,远近楼台紫翠中。 游客自来还自去,落花偏衬马蹄红。 注释: 溪山:指山水之间。 无处不春风:到处都被春风所吹拂。 远近:无论远近。 楼台:古代建筑的一种形式,多建于高处。 紫翠:形容颜色深绿。 自来还自去:指来来往往。 落花偏衬马蹄红:落花为红色,衬托马蹄的红色。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的山水画卷。画面上,溪山之间处处都是春风,无论是远处还是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