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嫂相从九地游,独遗孩女哭啾啾。
丁宁内人勤恤收,古有伯道若知否。
神理茫茫竟莫求,掌中珠失竟莫留。
骨肉之恩竟莫酬,此恨百年何人瘳。
【注释】
1.四哀诗:唐代杜甫作《哀江头》诗,哀悼自己妻儿的死;宋代苏轼作《祭侄女致仕》,哀悼自己侄子的死。后人模仿这种体裁,以表达对亲人的哀悼和追忆,称为“四哀”,本篇即是其中之一。
2.兄嫂相从九地游:兄弟姊妹一起,在地下九泉里游览。
3.古有伯道若知否:汉代伯道(孔文举)曾为母亲守孝三年,后来被举荐为官,但母亲去世时他仍不能释怀。
4.丁宁内人勤恤收: 嘱咐家中的人好好照料她。内人,妻子。
5.神理茫茫竟莫求:神佛的道理是茫茫无际的,我到底该向谁去寻求呢?
6.掌中珠失竟莫留:手上的宝贝丢失了终究是要留下的。
7.骨肉之恩竟莫酬:骨肉之情,终究是难以报答的。
8.此恨百年何人瘳:这悲哀会伴我一生,又有谁能解除我的愁苦呢?
【赏析】
这首诗写侄女的不幸夭折,表现诗人悲痛的心情。前六句写侄女死后的悲惨情景和家庭中的悲伤气氛,后两句是诗人对生死无常的无奈感慨及对亲情的无限感伤。
开头两句:“兄嫂相从九地游,独遗孩女哭啾啾。”说哥哥嫂嫂在地下九泉里游览,只有侄女生下了,却只能哭着啼鸣。这是全诗的第一联,起笔就渲染出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幽暗的地府之中,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悲怆与凄凉。
第三句:“丁宁内人勤恤收,古有伯道若知否?”接着又转入现实场景,叮嘱嫂子要细心照顾侄女,因为古代的伯道(孔文举)曾为母亲守孝三年,后来被举荐为官,但母亲去世时他仍不能释怀。这里的“丁宁”二字,既指叮嘱,又含劝慰之意。
第四句:“神理茫茫竟莫求,掌中珠失竟莫留!”这里进一步渲染出一种虚无缥缈、无法可求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无奈感慨。同时,也暗示了侄女生前的种种美好回忆和遗憾。
最后两句:“骨肉之恩竟莫酬,此恨百年何人瘳?”则是全诗的结尾,也是诗人情感的高潮。这里用“骨肉之恩”来比喻亲情之重,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愧疚;而“此恨百年何人瘳”则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侄女不幸命运的同情和惋惜。整首诗以侄女的不幸遭遇为主线,通过描写家庭成员间的悲痛场景和内心感受,展现了一幅凄婉动人的画面,使人深受感动。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忧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