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来轩外自相寻,人在轩中鼓素琴。
半榻影斜天浸水,七弦声动雁投林。
光涵石几秋无际,冷逼冰弦夜正深。
我忆戴逵惭未识,拟乘高兴借清音。
【注释】
琴月轩:用琴声来装饰的轩窗;月来:月光照射到轩外。自相寻:自己和自己相互映照;人:人的影子。鼓素琴:弹起白色的丝弦古琴。半榻影斜天浸水,七弦声动雁投林:指在半榻上,影子斜斜地映在天和水之间,琴声使大雁投林而飞。光涵石几秋无际,冷逼冰弦夜正深:指石几上映着的月光无边无际,琴弦被寒冷逼得发出深沉的声音。我忆戴逵惭未识,拟乘高兴借清音:回忆戴逵(东晋画家)没有见过这种乐器,想乘兴弹奏以抒发情怀。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把画中景与画中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对画中的景物进行描写,并抒发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全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富有音乐性。
首句“月来轩外自相寻”,点明画中的环境。“月”字是全诗的关键词,它不仅指月亮,还指月光,指月光照耀在轩外的景物上,使景物显得更加美丽动人。“自相寻”则是指月亮和轩外景物相互映照,相互吸引。
第二句“人在轩中鼓素琴”写画中人物的活动。“鼓”是动词,指弹奏古琴。“素”字是形容词,指白色的丝弦古琴。“人在轩中”指画面上的两个人物都身处轩中,“鼓素琴”指他们正弹奏古琴。
第三句“半榻影斜天浸水”写画中景物的变化。“半榻”指半张床。“影斜”指影子斜斜地映在天和水的交界处。“天浸水”则是指天色变得昏暗,仿佛整个天地都被水淹没了一般。这几句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宁静优美的图画。
第四句“七弦声动雁投林”写琴声引起周围景物的变化。“七弦”指古琴的七个琴弦。“声动”指琴声响亮,惊动了周围的一切事物。“雁投林”则是指大雁因为受惊而向树林飞去。这几句通过声音的传递,表现出了一幅生动活泼的景象。
最后两句“光涵石几秋无际,冷逼冰弦夜正深”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光涵石几”指石几上笼罩着明亮的光辉,“秋无际”则是指秋天的景色广阔无垠。“冷逼冰弦”形容琴声清脆悦耳,如同冰弦一般清澈透亮。“夜正深”则是指夜晚已经非常深长,意味着时间已经到了深夜。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音乐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音乐的执着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琴声的描写和对周围环境的描绘,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优美宁静的画面,并通过诗人的情感表达,传达出了对音乐的热爱和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