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蓬门人不识,四幅苎裙手自织。
鬓边祗以荆为钗,箧内浑无帛一尺。
行年三十犹未嫁,专与人家作针刺。
赢将升斗奉阿母,春日秋夜闲不得。
东邻有女富何如,箱常盈千辆盈百。
镜里方及二八年,春中已适金张宅。
世人重色总堪嗟,况重高门不论色。
高门自富吾自贫,肯以罗绮改贞德。
犹胜弃妇死路傍,冤魂入土血为碧。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以下是对每一行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生长蓬门人不识,四幅苎裙手自织。
【注释】:在简陋的家中,人们不认识我;我亲手织了四条苎裙。
【赏析】:这第一句描绘了贫女出身低微、默默无闻的生活状态。她生活在一个简陋的茅草屋里,与世隔绝,不被外界所认识。第二句则进一步描绘了她的生活状态:尽管家境贫困,但她仍然坚持勤劳,亲手织制出四条苎裙,以此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鬓边祗以荆为钗,箧内浑无帛一尺。
【注释】:头上只戴着用荆条做的发钗;家里连一块丝绸也没有。
【赏析】:这句诗揭示了贫女的简朴和清苦。她没有华丽的发钗,只能用荆条代替,象征着她生活的贫穷和社会地位的低下。同时,她也没有任何丝绸衣物,只能穿着用苎布制成的裙子,反映了她生活的艰苦和无奈。行年三十犹未嫁,专与人家作针刺。
【注释】:年龄已经三十,但仍未婚配;专门替人家缝制针线活。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贫女对于婚姻生活的渴望和无奈。虽然已经到了三十岁,但由于家境贫寒,无法找到合适的对象来结婚。她不得不选择从事针线活,以此换取生存所需的钱财。这种生活状态反映了她对于幸福生活的渴望和对于现实的无奈。赢将升斗奉阿母,春日秋夜闲不得。
【注释】:用挣得的钱买来粮食供奉母亲;春天秋天夜晚空闲不得。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贫女为了供养家人而辛勤劳作的生活状态。她用自己的汗水换来粮食,以供养年迈的母亲,这是她的孝道和责任所在。然而,由于家境贫困,她只能在春日和秋夜里才能有机会休息一下,这种生活状态反映了她对于家庭责任的承担和对于生活艰辛的忍耐。东邻有女富何如,箱常盈千辆盈百。
【注释】:隔壁的姑娘家非常富有;箱子里总是满满的,装满了各种绸缎和丝织品。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比的方式揭示了贫富差距的存在。东家的姑娘虽然家境富裕,但并不能掩盖其背后的空虚和虚伪。她的生活看似丰富多彩,但实际上并没有给她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这种对比强调了贫女对于物质财富的追求和对于内心幸福的向往。镜里方及二八年,春中已适金张宅。
【注释】:镜子里看到自己才二八年华;春天的时候就已经嫁给了豪门贵族。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贫女在青春年华就被迫进入婚姻的状况。她通过镜子看到了自己的年龄和外貌,意识到自己的青春已经逝去,而婚姻却迫在眉睫。这种命运的无奈和她对未来的迷茫反映了她对于命运的无力感和对幸福的渴望。世人重色总堪嗟,况重高门不论色。
【注释】:世人都看重外表和财富,对此叹息不已;更何况那些地位高的人家根本不考虑这些外在的东西。
【赏析】:这句诗揭示了社会对于外表和财富的重视。在世俗的观念中,美貌和财富往往被视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然而,对于贫女来说,这些外在的东西并不能给她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这种观念的批判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对于真正幸福的追求。高门自富吾自贫,肯以罗绮改贞德。
【注释】:高门大户自然富足;我自己贫穷,但绝不会放弃自己的节操和美德。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贫女对于自己品德的信念和坚守。即使面对物质上的匮乏和社会地位的低下,她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节操和美德。这种坚定的态度体现了她对于道德和精神的追求高于一切的决心。犹胜弃妇死路傍,冤魂入土血为碧。
【注释】:比被抛弃的妇女死在路边更可怜;冤魂入土后血液变成碧绿色。
【赏析】:这句诗以对比的方式强调了贫女的命运悲剧。她被抛弃后,如同死去的妇女一样遭受着世人的嘲笑和社会的歧视;而她的冤魂则在黄泉路上徘徊,化为碧绿色的鲜血。这种对比不仅突显了她的不幸和悲哀,也反映了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冷漠和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