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傍水总相宜,不说南朝李画师。
贫也家遗惟此物,痛哉亲去已多时。
堂空似觉烟云合,夜静犹闻风雨悲。
满幅潇然双泪洒,可能更诵蓼莪诗。

注释:

题先大夫所遗万竿烟雨障子:题写在先大夫遗留下的万幅烟雨屏障上。先大夫,作者的尊称。李画师,指南朝梁画家李思训,他擅长山水画,以画青绿山水著称。

贫也家遗惟此物:家境贫穷的时候,只有这个物件能保存下来。家遗,家传之物。唯,只。

痛哉亲去已多时:痛心的是亲人已经离开很久了。亲去,指亡父之死。已,已经。

堂空似觉烟云合:厅堂空旷,似乎感觉到烟雾云雾聚集一起。堂空,指亡父生前居住的房屋。似觉,仿佛。

夜静犹闻风雨悲:夜晚安静,仍然听到风雨之声悲伤。犹,依然。

满幅潇然双泪洒:整个画面上流露出一种萧瑟、凄清的双泪。潇然,形容风物萧索凄凉。双泪洒,指画上的泪水。

可能更诵蓼莪诗:或许可以背诵《蓼莪》这首诗。蓼莪,《诗经·国风·邶风》中的一首诗,表达了对亡父的思念之情。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亡父的诗。全诗通过描绘一幅烟雨屏障的画面,抒发了对亡父深切的怀念之情。

前两句“依山傍水总相宜,不说南朝李画师”,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这幅烟雨屏障的背景,即山清水秀的环境,以及它是由南朝李画师所画。这里的“说”字,既表现了诗人对李画师技艺的赞美,也表达了对亡父高超艺术造诣的怀念。

后四句则进一步展开对亡父的怀念之情。“贫也家遗惟此物,痛哉亲去已多时。”这里,诗人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对亡父遗留下来的这件物品的珍视和对其去世的悲痛。“堂空似觉烟云合,夜静犹闻风雨悲。”这两句通过对堂空、夜静的景象描绘,进一步渲染了亡父已逝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悲痛和哀伤。

最后两句“满幅潇然双泪洒,可能更诵蓼莪诗。”则将主题再次升华。诗人用“潇然”一词形容整个画面上的萧瑟、凄清之感,同时引用了《蓼莪》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亡父的怀念之情。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画面上的细节,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悲痛和无奈。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通过描绘一幅烟雨屏障的画面,抒发了对亡父深切的怀念之情。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反问、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