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此日亦奇哉,野色潇然渤海隈。
独喜寒花开绝顶,宁须戏马向层台。
浮云万里天难问,落木三秋雁正来。
何事牛山不痛饮,沾衣徒使后人哀。
登九日马谷山
登高此日亦奇哉,野色潇然渤海隈。
独喜寒花开绝顶,宁须戏马向层台。
浮云万里天难问,落木三秋雁正来。
何事牛山不痛饮,沾衣徒使后人哀。
赏析
登高此日亦奇哉,野色潇然渤海隈
- 解析:诗的开头两句描述了诗人登上马谷山的壮丽景象和感受。这里的“奇哉”表达了诗人对登高所见之景的赞叹,而“野色潇然渤海隈”则形象地描绘了海边山峦的壮阔与苍茫。
- 注释:渤海湾是一片广阔的海域,此处特指其边缘的山区景色。
- 赏析:通过使用“奇哉”,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惊叹,也暗示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而“潇然”则传达了一种清新、自由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山间空气的新鲜和环境的宁静。
独喜寒花开绝顶,宁须戏马向层台
- 解析: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在马谷山的独特发现和体验。前一句“独喜寒花开绝顶”,可能指的是在山顶上独自欣赏那些罕见且美丽的寒花,这种独特的美让诗人感到愉悦。后一句提到“宁须戏马向层台”,可能是说尽管马通常不会在山顶停留,但这里的景象或条件促使他们暂时驻足。
- 注释:这里“寒花”可能是指一些耐寒的花朵,如冬青等,而“绝顶”则意味着最高点。
- 赏析:这一节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诗人不仅观察到自然界的细微之处,还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生命力量和文化内涵。
浮云万里天难问,落木三秋雁正来
- 解析:接下来的诗句继续描述马谷山的自然景观和季节变迁。前一句“浮云万里天难问”表达了天空中飘浮的云朵广阔无边,几乎触及天际,给人一种高远、不可捉摸的感觉。后一句“落木三秋雁正来”则描绘了秋天的落叶和迁徙的雁群,传达了一种时光流逝和生命循环的主题。
- 注释:这里的“浮云”可能指的是天空中的云彩,而“万里”强调了它们的广泛分布;“三秋”指的是秋季,“雁正来”则是指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
- 赏析:这些句子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还体现了他对四季更替的深刻感悟。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越时间限制的永恒感。此外,这种对自然变化的描绘也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敏感和哲思。
何事牛山不痛饮,沾衣徒使后人哀
- 解析:最后两句提出了一个哲学性的问题,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同情与思考。这里的“牛山”很可能是指古代的愚公,他因坚持不懈挖山而闻名。诗人在这里通过对比自己与愚公的行为,表达了一种对坚持和毅力的赞美,同时也隐含了一种对盲目行动的批判和反思。
- 注释:牛山村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源地,而“痛饮”可能是指豪饮,以忘却烦恼或庆祝成就。
- 赏析:通过引用牛山的故事,诗人不仅加深了自己对坚持和努力的理解,还可能激发了读者对历史典故的兴趣,从而引发对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思考。这种借用历史典故的方式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深度,也使得表达更加含蓄而富有哲理。
这首诗整体上表现了诗人登高望远时的感慨与思考,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通过对马谷山及其周围环境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同时,诗中融入的历史典故也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思想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