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头关下石杈牙,傍险凭高此驻车。
一水萦纡通汉沔,万峰回合控褒斜。
云中板阁烧难绝,谷口筼筜翠欲遮。
蜀道秦关俱莫论,于今四海正为家。

【注释】

出连云栈:从连云栈出山后,就进入四川境内了。蜀道指四川一带的山路,秦关指陕西一带的关口,这两句是说出了连云栈就是进入了蜀地了。

鸡头关下石杈牙:鸡头关在今四川江油县北。石杈牙:石崖上的石齿或石峰。

傍险凭高此驻车:靠着险峻的山岭,倚靠在高处停下来。

一水萦纡通汉沔:一条小河流曲折蜿蜒,通向汉水和沔水。萦纡:曲折回旋的样子。汉沔:指汉水和沔水,均发源于陕西,流入长江。

万峰回合控褒斜:万重山峰互相交错,控制着褒谷和斜谷。回合:环绕;交错。

云中板阁烧难绝:在云里飞渡的木桥(板阁),即使被烧也难以断绝。

谷口筼筜翠欲遮:山谷口边的竹林青翠欲滴,挡住了视线。筼筜:一种长而圆的竹。

蜀道秦关俱莫论:不论蜀道还是秦关,都可以置之不理了。

于今四海正为家:如今天下太平,四海一家。

【赏析】

此诗为《全唐诗》卷三百七十九所收。《全蜀艺文志》卷五称此诗“盖作者自序云‘出连云栈’者”。诗以记游作题材,但写得不拘常格,别有新意。

首联写诗人自蜀入陕,过连云栈出蜀的情景。首句“鸡头关”,当指今甘肃成县西的鸡山关;次句“石杈牙”,即指鸡山关附近的岩石。“鸡头”二字,既点明关名,又形容地势高耸如鸡头,极言其突兀峥嵘。“傍险凭高”,既写出了山势的险要,又写出了行旅的艰难。“此驻车”,则表明诗人驻足此地的缘由——观赏风景。

颔联写由险阻的蜀道进入平坦的秦川,一路上所见景物的壮丽。“一水”,指渭水,流经今陕西境内。“萦纡”二字,既形容水流的曲折回旋,又写出了水道的狭窄。“通汉沔”,既表明水势的湍急,又暗示了水道的迂回。“万峰”,不仅指出群山众多,而且写出了山势的高峻。“回合”,即纵横交错的意思。“控褒斜”,既点出山道名称,又写出了山势的险要。“云中”,既形容桥梁所处的位置高远,又写出了云雾弥漫、时隐时现的景象。“板阁”,既是实指桥名,又是泛称桥梁。“烧难绝”,既写出了道路艰险,又表现了行者不畏艰难的精神。

颈联写山间景色。“云中板阁”,既表明道路的险要,又突出了行者的冒险精神。“烧难绝”与上句相呼应,进一步强调了道路艰险。而“万峰”与“云”相对,更显出山峰的密集;“回合”与“翠”相对,则显示出山色的斑斓。“翠欲遮”,既形容绿竹丛生,又写出了竹子的茂盛,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谷口”,既指山口,也指竹林深处。“筼筜”,即箭竹。“翠”,既指竹叶的颜色青翠,也暗示了竹子的长势旺盛。“欲遮”,既表现出竹子的茂盛,又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

尾联写行至关中后所见景象。“秦关”,既指函谷关,也泛指南北各关隘。“俱莫论”,既表明关隘已不再是旅途的阻碍,也表明关隘的宏伟壮丽。“四海为家”,既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限的喜爱之情,也流露出他对国家统一的殷切愿望。尾联与开头的“出连云栈”相照应,既显示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限的热爱之情,也流露出他渴望祖国统一的愿望。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却富有真情实感。它既描写了沿途的自然风光,又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诗中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既有对旅途艰难困苦的感慨,也有对祖国统一的向往。这种深沉的感情和丰富的内容使这首诗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