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邑东南,桃源擅潇洒。
萧氏所世居,彬彬见文雅。
我识斯贤翁,魁厚称长者。
昔在元季时,寇敚充四野。
翁奋捐帑藏,保障厥邻社。
其季安敬甫,清襟浩倾泻。
惜哉不永年,乡闾共嗟咤。
德邻自幼孤,好学出陶冶。
于义必踊跃,于利岂苟且。
穰也有凤毛,幼学勤不舍。
黄卷三万轴,一目数行下。
诜诜群伦中,指谓千里马。
昨领乡书升,会试登榜亚。
除授金乡邑,饯别持杯斝。
索我赠行言,顾我今衰也。
惟敩学之半,黾勉无自假。
德义士所珍,富贵直土苴。
勖哉务进脩,勿言知者寡。
诲人在善诱,不在楚与夏。
愚直苟不遗,可用膺纯嘏。
这首诗是一首赠与萧大庆教谕的诗,描述了萧氏世居在西昌邑东南,桃源之地,彬彬有文雅之风。诗人对萧氏家族的赞誉和期望,展现了他们对知识的追求和道德修养。
“西昌邑东南,桃源擅潇洒。”描绘了西昌邑东南地区的美景,桃源之地风光秀丽,充满了诗意。这里用”潇潇洒洒”来形容景色之美,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萧氏所世居,彬彬见文雅。”指出萧氏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有着良好的文化氛围,他们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这里的“彬彬”指的是文雅的样子,“见”在这里是动词,表示“表现出”。
第三,“我识斯贤翁,魁厚称长者。”诗人认识了这样的一位贤人,他不仅才华横溢,而且为人正直,有担当。这里的“魁厚”指的是才能出众,而“长者”则是指品德高尚的人。
第四,“昔在元季时,寇敚充四野。”回忆过去的年代,那时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饱受苦难。这里用“寇敚”来指代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混乱。
第五,“翁奋捐帑藏,保障厥邻社。”描述萧氏家族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保护他们的邻里社区。这里的“翁奋”指的是勇敢地站出来面对困难,而“保障厥邻社”则是指维护他们的社区安全和秩序。
第六,“其季安敬甫,清襟浩倾泻。”提到萧氏家族中的一位年轻一代,他有着清澈的心灵和宽广的胸怀。这里的“敬甫”指的是尊敬和敬仰,而“清襟浩倾泻”则形容他的气质高雅脱俗。
第七,“惜哉不永年,乡闾共嗟咤。”感叹这位年轻人英年早逝,让周围的人们感到惋惜和悲痛。这里的“不永年”指的是寿命不长,而“嗟咤”则是指叹息和哀叹。
第八,“德邻自幼孤,好学出陶冶。”强调萧氏家族中的年轻人从小就失去了双亲,但仍然热爱学习,并受到良好的熏陶。这里的“德邻”指的是有德行的人,而“陶冶”则是指培养和塑造。
第九,“于义必踊跃,于利岂苟且。”指出这位年轻人在追求正义的道路上毫不犹豫,而在追求利益时也不会贪图小便宜。这里的“义”和“利”分别指的是道德和利益,而“踊跃”和“苟且”则是形容态度坚决和不计较得失。
第十,“穰也有凤毛,幼学勤不舍。”赞美这位年轻人如同凤凰一般高贵,从小就勤奋学习,从不放松。这里的“穰”指的是兴旺发达的状态,而“凤毛”则是指珍贵如凤凰羽毛。
第十一,“黄卷三万轴,一目数行下。”形容这位年轻人拥有大量的书籍,阅读时能够快速地浏览和理解。这里的“黄卷”指的是黄色的书籍,而“一目数行下”则形容阅读速度快,能迅速抓住要点。
第十二,“诜诜群伦中,指谓千里马。”认为这位年轻人在众多人才中脱颖而出,如同千里马一样杰出。这里的“诜诜”指的是众多,而“指谓”则是指被认为是。
第十三,“昨领乡书升,会试登榜亚。”回顾这位年轻人曾经参加科举考试并取得了好成绩,现在已经成为家乡的人才。这里的“领乡书升”指的是获得乡试资格并成功通过考试,而“会试登榜亚”则是指在科举考试中获得优异成绩,成为第二名。
第十四,“除授金乡邑,饯别持杯斝。”描述这位年轻人被任命为金乡县的官员,并与大家告别时拿着酒杯。这里的“除授”指的是任命官职,而“金乡邑”则是指一个地方的名称。
第十五,“索我赠行言,顾我今衰也。”表达诗人想要送给萧氏家人一些鼓励和支持的话语。这里的“索我赠行言”指的是索取我的赠言或祝福,而“顾我今衰也”则是指看到我现在身体不好需要照顾自己。
第十六,“惟敩学之半,黾勉无自假。”强调萧氏家族重视学习和学问,尽管只做到了一半的程度,但他们依然努力不懈,不会依赖他人。这里的“敩学之半”指的是学习的一半程度,而“黾勉无自假”则是指努力而不依赖他人的帮助。
第十七,“德义士所珍,富贵直土苴。”表明道德和义气是人们所珍视的重要品质,而财富和地位也只是微不足道的东西。这里的“德义士所珍”指的是道德和义气的宝贵价值,而“富贵直土苴”则是指财富和地位只是微不足道的东西。
第十八,“勖哉务进脩,勿言知者寡。”最后提醒萧氏家族要不断努力学习和提升自己,不要因为知道的知识不多就满足现状。这里的“勖哉务进脩”指的是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和提升自己,而“勿言知者寡”则是指不要盲目认为自己知道的不多。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萧氏家族的赞誉和期望。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对人物特质的刻画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展现了萧氏家族的文化底蕴和优秀品质。同时,诗人也提醒萧氏家族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保持谦虚和进取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