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田筼筜不百个,满池羃羃春云阴。
神仙疑来旌节降,风雨欲动蛟龙吟。
江南种竹家家好,北来见竹如见宝。
何人胸中富淇澳,醉墨淋漓为公扫。
六月萧萧不知夏,白日长空翠如泻。
九龙山人不可作,对此阴森亦萧洒。
马头红尘千丈深,朝驰暮走积满襟。
兴来拂衣何所适,梦忆山阴修竹林。
爱君城西卷雨轩,萧爽可以舒郁烦。
朝回借坐共永日,不须砍鲙倾金尊。

题曾学士竹

石田筼筜不百个,满池羃羃春云阴。

神仙疑来旌节降,风雨欲动蛟龙吟。

江南种竹家家好,北来见竹如见宝。

何人胸中富淇澳,醉墨淋漓为公扫。

六月萧萧不知夏,白日长空翠如泻。

九龙山人不可作,对此阴森亦萧洒。

马头红尘千丈深,朝驰暮走积满襟。

兴来拂衣何所适,梦忆山阴修竹林。

爱君城西卷雨轩,萧爽可以舒郁烦。

朝回借坐共永日,不须砍鲙倾金尊。

注释:

  1. 曾学士的竹林在石田上,筼筜竹不是一百棵,但满池都是春云般的阴影。
  2. 仿佛神仙降临,用旌旗招来了风,蛟龙也在吟唱。
  3. 江南人喜欢种植竹子,就像他们珍视自己的家园一样。
  4. 谁能像曾学士那样胸有成竹、富有?他的书法潇洒自如,如同醉酒般挥洒。
  5. 六月的天气,虽然炎热,但是天空湛蓝如洗,阳光灿烂。
  6. 九龙山人(曾大猷)不能成为这样的人,但他在这里却显得格外的潇洒自在。
  7. 马头村的尘土飞扬,距离京城很远,但人们仍然努力地工作。
  8. 我来到这里后,常常感到心情舒畅,烦恼全消。
  9. 早晨回到城里休息,晚上就在那里坐着聊天,直到天黑才离开。
  10. 曾学士的卷雨轩非常幽静,这里的风景优美,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11. 早上回来的时候,我借用了这个地方坐下来休息,与曾学士一起享受这美好的时光。
  12. 我非常喜欢曾学士的书法,他的作品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以曾学士的竹林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作者对竹林的喜爱和敬仰之情。
    首句“石田筼筜不百个,满池羃羃春云阴。”通过对石田上竹的数量进行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接着,诗人又通过描绘春云般的阴影,表达了对春天景色的喜爱和赞美。这种描绘手法既形象生动又富有诗意,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诗人又进一步描绘了竹林的神奇之处。“神仙疑来旌节降,风雨欲动蛟龙吟。”这里,诗人将竹林比作神仙的居所,仿佛神仙降临,用旌旗招来了风,蛟龙也在吟唱。这种比喻既富有想象力又富有诗意,使得竹林更加神秘而迷人。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竹林的敬畏和敬仰之情。
    诗人又描述了竹林中的环境。“江南种竹家家好,北来见竹如见宝。”这里,诗人强调了竹林在江南的重要性和珍贵性,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北来见到的竹林的珍视和喜爱之情。这种描述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也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牵挂。
    诗人又转向了竹林本身。“何人胸中富淇澳,醉墨淋漓为公扫。”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将曾学士比作淇澳的主人,将自己的书法比作曾学士的竹林。这种比喻既富有创意又富有深意,既表现了曾学士的才华横溢,也表达了诗人对曾学士的敬仰之情。
    诗人又描绘了竹林中的景色。“六月萧萧不知夏,白日长空翠如泻。”这里,诗人通过对六月的描绘,表现了竹林的美丽和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又通过白日长空和翠如泻等词语,表现了竹林的明亮和清新。这种描绘既形象生动又富有诗意,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竹林的魅力和吸引力。
    诗人又转向了竹林中的人们。“九龙山人不可作,对此阴森亦萧洒。”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将九龙山人的隐居生活比作曾学士的竹林生活。这种比喻既富有创意又富有深意,既表现了曾学士的独特性格和风采,也表达了诗人对曾学士的敬仰之情。
    诗人又描绘了竹林中的环境。“马头红尘千丈深,朝驰暮走积满襟。”这里,诗人通过对马头村的描绘,表现了竹林的远离尘世的意境;同时,又通过朝驰暮走积满襟等词语,表现了竹林的宁静和安详。这种描绘既形象生动又富有诗意,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竹林的宁静和美好。
    诗人又转向了自己的感受。“兴来拂衣何所适,梦忆山阴修竹林。”这里,诗人通过对自己的感受进行描写,表达了他对曾学士的敬仰之情和怀念之情。同时,又通过梦忆山阴修竹林等词语,表现了他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望。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广阔,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歌颂,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领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