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子趋朝归上国,儒臣随侍历脩程。
渌波不动听鼍鼓,白雁纷回避羽旌。
逦迤关河千嶂出,参差宫阙五云明。
非因此去游观乐,谁识当时赋颂声。
【解析】
本诗是诗人随从侍奉皇帝返回京都时所作,表达了作者对朝见的欣喜、对旅途风光的喜爱和对国事的忧虑之情。
“帝子趋朝归上国”一句,点明自己的身份——侍从,并表明了此行的目的。“趋朝”,趋走于朝廷;“归上国”,即返回自己的国家(宋朝)。这一句,写出了作者的心情,也写出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
“儒臣随侍历修程”一句,写随行的儒臣们,他们随侍在皇帝左右,历经艰难坎坷,为国效力。这一句,表现出儒臣们为国家尽心竭力的精神风貌。
“渌波不动听鼍鼓,白雁纷回避羽旌”两句,描写途中风景。“渌波”指的是清澈的湖水。“鼍鼓”指的是用鼍皮做的鼓。“白雁”指的是白色的大雁,这里用来比喻使者。“羽旌”指羽毛装饰的长旗,这里用作象征性的比喻,用以形容使者的形象。这两句话描绘出一幅宁静而肃穆的场景:在一片平静的湖面上,一只只白雁纷纷飞去避开那随风飘动的羽毛旌旗。
“逦迤关河千嶂出,参差宫阙五云明”两句,描写沿途所见之景。“逶迤”“参差”都是形容词,分别表示曲折延伸,参差不齐的意思。“关河”“宫阙”都指的是代称,分别指山海关一带和京城。“千嶂”是指连绵不断的群山。这两句话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而又景色优美的画面:连绵不绝的群山在前方延展开来,层层叠叠,延绵不断;高耸入云的宫殿巍峨壮观,云雾缭绕。
“非因此去游观乐,谁识当时赋颂声”两句,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非因此去游观乐”,意思是不是由于游览观赏的乐趣,而是由于有责任要尽,所以去赴任。这两句,表明了自己这次赴任的原因。“谁识”,意即谁能认识。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忠于职守、勤勉尽责的精神品质。
【答案】
雷震子跟随天子南归,又见到他途中所写诸诗。
帝子:帝王之子。趋朝:快步走向朝廷。
儒臣:儒生的官员或儒者的官吏。随侍:陪同、陪伴。历脩程:经过艰难的行程。
渌波:清澈的湖水。鼍鼓:用鼍皮做的鼓。白雁:白色的大雁,这里用来比喻使者。
逶迤:曲折绵延的样子。关河:山海关一带。千嶂:连绵不断的群山。
宫阙:宫殿。五云:云雾缭绕。
非因此去游观乐:并非为了游玩娱乐。
谁识:谁能了解。当时赋颂声:当年所作的赞颂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