箪瓢不改亦非贤,人不堪忧徒自怜。
俗学不知吾性乐,丢过自己觅颜渊。
【注释】
箪:古代的饭具,瓢是水器。不改:不变。亦非贤:不是真正的贤人。不堪忧:不能忍受忧虑。徒自怜:白白地自怜。乐:安于。丢过:放弃。颜渊:颜回,孔子的学生,字子渊。
【赏析】
这首诗写于作者晚年,时已七十余岁,退居家乡,与友人谈经论道之余,常常想起自己早年在朝为官时的生活。诗中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清静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开头两句“与同志论学及暮春章有感 其三”表明此诗写作的时间、地点以及主题。这是一首咏怀诗,借咏叹自己的仕途经历,表达了自己对仕途生活的厌恶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喜爱。
首句“与同志论学”,意思是与友人一起讨论学问,这里暗指作者早年在朝廷为官时的经历。第二句“及暮春章有感 其三”,则表明是在春天的时候,因为“暮春”一词,也暗示了作者的感慨。
第三句“箪瓢不改亦非贤”中的“箪瓢”是指简陋的吃饭器具和水器,“改”是指改变,“亦非贤”则是否定的意思,表示即使没有变化,也不能说明他是不是贤人。这里的“亦非贤”是对前一句的具体解释,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
第四句“人不堪忧徒自怜”,则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于官场生活的厌恶。这里的“不堪忧”指的是承受不了忧愁,而“徒自怜”则是白白地自怜,表达了作者对于这种生活的不满和厌烦。
最后一句“俗学不知吾性乐,丢过自己觅颜渊”,则是作者对自己过去的反思和总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不了解自己的本性,就可能会像颜渊一样失去自我,寻找他人来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这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价值和道德观念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