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女子题三诗,于驿亭写其哀恨。
予已两次其韵为,和因复赋此悼之。

【注释】

会稽:地名,在今浙江绍兴东南。驿亭:古时供传递文书的人休息、住宿的处所。三诗:指会稽女子写给丈夫的三首词,每首都写离别之哀愁。哀恨:悲痛怨恨。予:我。和因:即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此句意谓:我两次依其韵作诗来悼念她。

【赏析】

《采莲曲》是一首描写妇女采莲情事的乐府诗。全诗共四句,前两句写女主人公采莲时所见;后两句写女主人公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以白描手法直写女子的“哀”,而不见雕饰,自然朴素。

第一句,“采莲曲”是乐府旧题。《古今乐录》说:“江南弄声有采莲曲。”可见采莲是当时的一种民间歌曲。但《采莲曲》这一题目在《乐府诗集》中并无记载,可能是后人根据当时民间采莲歌曲所作。第二句写“会稽(今浙江绍兴)的女子”给远行在外的情人写了三首词,每首都写离别之哀愁。第三句写这位女子给情人写信时的情景,她把信写好了,又写在驿站的亭子里。第四句写女子收到信以后,感到十分悲痛,又写了一封长信来表达她的哀思。这四句诗都是用赋体写成的,但每句话中又都有比兴手法。“采莲”二句是赋,“于驿亭”三字,又含有比兴。因为古代驿站,设在交通要道旁,旅客往来频繁,人们常常在那里等候着。所以女子在驿站亭中写信,正是为了等待情人归来,希望他早点回来,好一起欢会。然而,她写的信却迟迟不能到达。这就暗示了情人远游在外,不归的近景。

这首诗的前三句,全是赋体,但中间两句却含有比兴。因为“于驿亭”三字,就包含了一种比兴手法。驿亭,本是交通要道旁的供人歇息住宿之所。在这里,女子把信写好了,又写在驿亭的亭子上,说明她是怀着焦急的心情等候情人的,希望他早点回来。然而情人却迟迟不来,使她更加想念起情人来了。因此,“于驿亭”三字就包含了一种比兴意味,它暗示了情人远游在外,不归的近景。

这首诗的后两句,也是赋中有比兴。因为最后一句所写的内容,是女主人公收到情人的回信以后,又写了一封长信来表达她的哀思。这封信写得很长很长,足足写了八百余言,这是由于她对情人的一片相思之情的缘故。信写得很长很长,也暗示了她对情人的一片痴心。因此,“于驿亭”三字就又包含了一种比兴手法,它暗示了女主人公对情人的一片痴心。

这首诗的语言平易通俗,明白如话而又含蓄婉曲。它没有采用一般诗歌中的比兴手法,而是直接抒情,通过写女子的“哀”与“恨”抒发自己的“哀”与“恨”。但它又并不完全脱离古典诗歌传统的比兴手法。例如“于驿亭”三字,既包含了比兴意味,又包含了比兴手法。同时,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常见的典故。如“越鸟巢南”这个典故,用来比喻情人远游在外不归的近景;“吴蚕吐丝”这个典故,用来比喻情人远游在外不归的近景。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这首诗增加了一些传统诗歌的色彩。

这首诗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了封建社会中青年男女爱情悲剧的特点。它通过对女子的哀伤和悔恨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这种爱情的悲剧性质,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爱情的同情。在艺术形式上,这首诗采用了赋体写成,但又有比兴和典故的运用。它的语言平易通俗,明白如话而又含蓄婉曲,充分地显示了白居易诗的艺术特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