峭壁镵成万佛身,招提开创几千春。
行童不识寻幽客,误作恭禅问法人。
注释:峭壁凿成的佛像有万尊,招提(即佛寺)的香火鼎盛了几千年。
行童不认识寻幽访胜的人,错把他当作是来问佛法的僧人。
赏析:诗中赞美了招提寺的雄伟壮观和香火之盛。作者从“峭壁镵成万佛身”写起,以“行童不识寻幽客,误作恭禅问法人”作结,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前两句写佛身,后两句写人,前后两两相对,互为映衬。
峭壁镵成万佛身,招提开创几千春。
行童不识寻幽客,误作恭禅问法人。
注释:峭壁凿成的佛像有万尊,招提(即佛寺)的香火鼎盛了几千年。
行童不认识寻幽访胜的人,错把他当作是来问佛法的僧人。
赏析:诗中赞美了招提寺的雄伟壮观和香火之盛。作者从“峭壁镵成万佛身”写起,以“行童不识寻幽客,误作恭禅问法人”作结,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前两句写佛身,后两句写人,前后两两相对,互为映衬。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1. 第一句:“圣贤典训六经中,一本流来万不同。” - 诗句解读:这句话表明了圣贤的经典教导和《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典)的内容在历史上有所不同。 - 文化背景:在中国,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六经》则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它们代表了古代圣贤的思想和教诲。 2. 第二句:“片语未曾精着力,此生不觉遂成翁。”
诗句解读与翻译: 1. 壮岁辞青琐 - 青琐:古代皇宫的门,此处指代朝廷。 解释:描述年轻时离开宫廷生活,步入民间的生活状态。 翻译:壮年时期离开繁华的京城,回归简朴的自然生活。 2. 还山坐白云 - 还山:回到山林。 解释:形容归隐自然,远离尘嚣。 翻译:返回山林,坐在云朵之中。 3. 天时看代谢 - 代谢:更替,变化。 解释:自然界的更替和变迁,暗示人生的无常。 翻译
古澄丁声远来访赋一律见遗因和答二首其二 诗句解析 1. “曾见多人说旧知,几人能保岁寒时”: 这句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与感慨。在寒冷的岁月中,能与朋友保持联系实属不易。 2. “感君千里来相访,慰我终年病里思”: 描述了诗人收到远方好友的慰问,感到内心的温暖和宽慰,即使在疾病之中也感受到关怀与慰藉。 3. “元伯欢呼具鸡黍,子期静听鼓桐丝”: 描绘了宴会的场景和朋友们的互动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读书 清晨起坐小茅堂,万事无关一炷香。 展卷细观前圣奥,驰名敢学世人狂。 也知老病年光促,争奈诗书意味长。 但愿桑榆粗有得,肯随流俗叹斜阳。 注释: - 清晨起坐小茅堂:清晨起床后,坐在小茅草屋的书房里阅读。 - 万事无关一炷香:在阅读的过程中,不需要关心其他事情,只需要专心致志地读一炷香的时间(古代常用炷作为计量时间的单位)。 - 展卷细观前圣奥
【注释】 1. 太学:古代学校名称。东天下知:在天下都出名了。 2. 抗章:上疏。忤(wǔ)当时:违背当时的风气。 3. 折腰:弯腰,比喻屈服。彭泽:指西汉末年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刘秀的同乡彭宠。彭宠曾拒绝王莽的征召,后来被刘秀征召任大司马。成何事:有什么值得。闾山:地名,在今山东济南市长清区附近。 4. 轩外:窗外。孤松:指松树。晚节:晚年的气节。 5. 宅边:住宅附近。五柳
【解析】 此题考核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注意先读懂诗,理解其意思,然后分析其技巧。本题要求考生对这首诗逐句释义,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最后是赏析,要求考生对诗作进行赏析。 “声利沉疴幸已瘳”:声名和利禄的病已经好了(指自己因抗金而被贬)。 “烟霞痼疾岂须忧”:烟霞病(即隐逸病)不需要担心。 “非关遁世矜高节”:不是为了逃避世俗才看重自己的清高节操的。 “自是匡时乏远猷”
谢病归来已十霜,闲中养就野夫狂。 每寻瑶草和成药,自剪青荷制作裳。 几曲枯桐秋月白,一竿修竹暮烟苍。 镜湖原是吾家水,还拟扁舟泛渺茫。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谢病归来已十霜 “谢病”是指辞官退隐或因疾病而休假,这里的“归来”表明作者结束了自己的公务生涯或从某种责任状态中解脱出来。"十霜"形容时间的流逝带来的变化,可能是岁月的增长或生命的衰老。整体上,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对过去忙碌生活的告别
【注释】 何人:指什么人;过我钓鱼亭:路过我的钓鱼亭。 四十馀年:四十年了。 羡子:羡慕他。子:古代男子的美称,此处用作敬辞。 豺虎:比喻残暴的统治者,也比喻邪恶势力。 明时:太平盛世的时候。 寸心:一寸之心,这里指作者的心。烨烨:明亮的样子。 万目:众人的眼睛。 望苏息:期望得到休息。 负平生:背弃自己平日的志向。 【赏析】 这是一首赠友人诗。诗中以“钓台”为题,表达了对友人深厚的友情
【注释】傅彦明昆仲:指诗人的友人。昆,兄长;仲,弟弟。山人:指隐士。三公子:指诗人的三位友人。便买:就买,赶快回去吧。归舟:归家之船。莫更留:不要停留了。南国:此处代指南方。可知:可以知道。春似锦:春天像锦绣一样美丽。高堂:指自己的家。无奈:无计可施。雪盈头:积雪满头。黄金满载皆由命:富贵全凭天意。白手还家岂足羞:两手空空回家又有什么值得羞耻呢?兄弟师生分非浅:朋友师生之分不是浅浅的关系
这首诗是诗人在回答一位名叫陈司马的人时写的,表达了他对陈司马的敬仰和对自身命运的认识。 下面是逐句释义: 1. "碌碌行藏两鬓星,甘心待尽水边亭。" - 注释:碌碌无为(指自己一生)的行踪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星,我心甘情愿地等待在水边的亭子里度过余生。 - 赏析:诗人通过比喻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决心,认为自己一生平凡无奇,只能静静地等待生命的尽头。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平静接受。
注释:在云端的石洞可以栖息,四周环绕着水和山,只剩下春天了。告诉高僧不要嫌弃客人,我曾在西林居住并且在那里撰写过书籍。 赏析:这是一首题壁诗,作者在万佛堂的墙壁上题写了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万佛堂的喜爱以及与万佛堂有深厚缘分的情感和怀念。首联“云端石洞可栖身,水绕山围剩得春”描绘了万佛堂的自然风貌,云中、石洞、水绕、山围等意象,生动地展现了万佛堂的幽静与神秘。颔联“传语高僧休厌客
诗中描绘了华山的壮丽景色,太华峰头经月而卧,宛如玉井莲花盛开,其高耸入云,令人敬畏。洞庭湖外的天空仿佛贴在了天际,给人一种无际的广阔感。诗人通过这两个景象,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大自然之美的赞叹。 贺钦在《题华山高卧图赓丁声远之作》中的“欲知动静元无二”一句,揭示了自然万物本就处于动静之中,没有固定的界限和区分。这种哲学思想体现了诗人对宇宙本质的独特见解。他以“辽东丁令威”作为结尾
【注释】 跋:诗后的批注。楸(qiū):落叶乔木,种子可食。 【赏析】 此诗描写了一个春末夏初的季节,诗人在游园赏花时,看到满园的落花,便写下了这首咏叹花谢、抒发自己寂寞之情的小诗。全诗以“楸花”为贯串线索,通过对落花和游人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春天消逝的哀愁之情。首句写满园落花,次句写游人怨东风,三句写寂静的幽园里依然有楸树盛开着红花,末句写楸树红艳如火,衬托出诗人孤独的心情。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词语的表达效果、运用手法和艺术风格等角度进行。解答此类试题,要逐句分析,仔细品味,把握其语言特色,同时还要注意与全诗的语境相联系。如第二句中“笑”字用得很好,是说诗人在上鱼矶的时候被人嘲笑,但诗人却并不生气,而是坦然地面对。第三句中“穷荒”指荒僻荒凉的地方,这里暗喻了诗人的生活环境。第四句中“有节”指竹子的枝干,这一句意思是说
以下是对《简乡人》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及其赏析: 1. 从来退士偏怜菊:自古以来,退隐的士人往往偏爱菊花。这里“退士”指的是那些不再涉足仕途、选择退隐山林的人,他们以菊花为象征,代表着他们的高洁和清雅。 2. 见说君家品最奇:据说,你的家中品格最为奇特出众。这里的“见说”可能是指听闻或者被告知,而“君家”则指代那位具有独特品质的人。 3. 欲挈一壶来就赏:我打算带上一壶酒来到这里欣赏
【注释】 题晚菊:即《晚菊》,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绝。这首诗是作者赞美菊花的诗,表现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晚菊”是此诗的主题。 1. 岂必(jiěbì)满头才足乐:意谓不一定只有满头的白发才是快乐。 2. 略教经眼便堪奇:意谓稍微看上一眼就足以令人感到惊奇了。 3. 如何:疑问词。 4. 重阳酒:指在重阳节这天喝的酒。 5. 寂寞经旬(zhōunié)见此枝:意思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