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起凭阑望,残云晚较多。
雨删花织锦,风熨草铺罗。
嫩筱平穿阁,垂杨半近河。
荡舟侬岂敢,莫唱《采莲歌》。
【译文】
起床凭窗远望,残云在天边飘动。
雨丝织出锦绣,风熨出绿草如毡。
嫩竹穿过楼阁,垂杨半掩河面。
荡舟我怎敢唱《采莲曲》,《采莲》歌我岂能唱?
【注释】
(1) 雨望:即《宿建德江》。宿建德江:唐代诗人孟浩然于乾元二年(759)流寓南方,曾作有《宿建德江》。
(2) 睡起:睡醒后起床。
(3) 凭阑望:倚着栏杆远眺。阑:栏杆。
(4) 残云晚较多:指傍晚时分天空中还有未消散的云彩。
(5) 雨织锦:雨丝像织出的锦缎一样。
(6) 熨草铺罗:用熨斗把草平铺开来。熨:烫平。罗,一种细密织物。
(7) 嫩筱:初生的新竹子。
(8) 平穿阁:指新笋从小竹林中冒出来,横着生长。穿阁:从竹阁中穿出。
(9) 垂杨:杨柳树下垂枝。
(10) 近河:靠近河水。
(11) 荡舟:划船。侬:你,你不敢。
(12) 《采莲歌》:是一首民歌,描写采莲时的情景。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以雨、云、花、柳等自然景物为题材,写出了雨后春晓之美景。全诗语言清丽,意境清新。“雨望”一题之下,诗人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画面,使人感到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生气的画图之中。
首句写诗人起床后倚栏远望,只见残云在天空中飘浮。这两句诗写得很形象。第一句“望”字表明了诗人远望着远方的景色——残云和夕阳,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关心。第二句“多”字则突出了残云的形状,表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句“雨织锦”一句更是将雨丝比作织出的锦缎,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雨后景色的美丽,使读者仿佛能看到那如锦似绣的景色。
接下来三句诗描绘了雨后春天的景色,诗人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雨织锦,风熨草”,诗人将雨后的景色比作织出的锦缎、熨平的草,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而“嫩筱平穿阁”,“垂杨半近河”两句则是对前面景色的具体描绘。“嫩筱”指的是初生的竹子,“平穿阁”形容它们从竹阁中穿出来的景象;“垂杨”则是指垂柳,“半近河”则形容它们靠近河流的样子。通过这些具体的描绘,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日景象。
最后两句诗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美好景色的感受。“荡舟侬岂敢,莫唱《采莲》歌”,诗人表示自己虽然喜欢这样的景色,但是不敢轻易尝试去划船,更不能唱歌去打扰这美丽的风景。这两句诗既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留恋,又表现出他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这首诗通过对春雨过后的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留恋之情。语言优美,意境清新,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