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宇嵌山窟,重重开晓烟。
青飞岩下水,绿拂树头天。
境僻耽幽寂,僧高浮俗缘。
不知州与寺,名立竟谁先。
弥勒寺
一宇嵌山窟,重重开晓烟。
青飞岩下水,绿拂树头天。
境僻耽幽寂,僧高浮俗缘。
不知州与寺,名立竟谁先。
注释与赏析:
- 诗的首句“一宇嵌山窟”:此句描绘了弥勒寺建筑的独特风格和位置,通过“一宇嵌山窟”四字,展现了其深藏于山中的神秘感。这里的“一宇”,意味着寺庙的单一结构或规模有限,而“嵌山窟”则强调了其在自然环境中的隐蔽性与独立性。
- 次句“重重开晓烟”:这句通过“开晓烟”这一动态画面,传达了弥勒寺在清晨时分逐渐展开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感觉。晓烟作为晨曦的象征,暗示着新的开始与希望。
- “青飞岩下水”与“绿拂树头天”:这里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观描绘,青飞岩水象征清澈见底的山泉,绿拂树头天则形容树木繁茂、生机勃勃。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自然景色的美丽,还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
- 第四句“境僻耽幽寂”:通过“境僻”二字,表达了弥勒寺远离尘嚣、宁静致远的特点。而“耽幽寂”则进一步强调了寺院对于内心平和与超脱世俗追求的重视。
- 末句“不知州与寺,名立竟谁先”: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对于名与实的哲学思考,即名胜之地如弥勒寺,可能因地理位置或文化背景而显得更为突出,但其本质的价值和意义,却并非由外在的名声所决定,而是在于其内在的文化与精神传承。
这首诗通过对弥勒寺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一个远离尘嚣、寻求心灵净化的地方。这不仅是对弥勒寺美丽风光的赞美,也是对隐逸生活的一种向往。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样的诗歌能够为我们提供一处心灵的慰藉,提醒我们关注内心的平静与自然的和谐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