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家为又葺庐,投邻乞食且踟躇。
妄称吾辈陶元亮,不识人间华子鱼。
抱瓮自吟东武句,开窗时读豫州书。
榛苓岁岁伤摇落,古道飘风揭大车。
【注释】
1.何以家为:用什么作家业呢,意思是说:我该靠什么生活呢?
2.又葺庐:又修缮了草堂。
3.投邻乞食且踟躇:向邻居讨些食物吃并且犹豫不决。
4.妄称吾辈陶元亮:胡乱自称我们这一群人是陶渊明。
5.不识人间华子鱼:不知道世上还有像孔子那样的人。
6.抱瓮自吟东武句:抱着水罐自己吟诵东武侯的诗。东武指汉光武帝刘秀封兄伯升为东武侯的事。
7.开窗时读豫州书:打开窗子时常常诵读河南尹的书。豫州指东汉初年曹操被封为河南尹,他治理洛阳,建都于此。
8.榛苓岁岁伤摇落:榛树和茯苓每年都会遭受飘落的打击。榛树、茯苓都是药名。
9.古道飘风揭大车:古老的道路上风吹动着大风扬起的大车。比喻世事沧桑,人事无常。
【赏析】
《隰西草堂其一》是一首五律诗,写于诗人归田后的某一时期。全诗抒发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价值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首联“何以家为又葺庐,投邻乞食且踟躇”,诗人在世时,曾经做过地方官,现在却归隐田园,过着与世隔绝的清苦生活。《论语·雍也》有“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之语,可见诗人对于“以家为”的担忧。而“又葺庐”,表明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但是,由于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只好向邻里乞食,生活十分窘迫,“且踟躇”三字表现了诗人当时进退两难的困境。
颔联“妄称吾辈陶元亮,不识人间华子鱼”,是说自己虽然曾做过高官,但如今已经归隐田园,过上了隐居生活,因此可以不再受世俗的羁绊,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志趣来生活了。然而,自己又怎么能算是真正的陶渊明呢?因为陶渊明在归隐后,仍保持着与官场的联系,经常给朋友写信,表达他对政治的看法和主张。《南史》卷八十八《文学传论》中记载:“渊明尝闲止,闻子云‘盛德大业,欲与尧舜比隆;’此乡党所行,余未信也。”陶渊明的这种生活行为,正是诗人所不屑效法的。因此,他只能自称是陶元亮,而不敢说是真正的陶渊明。
颈联“抱瓮自吟东武句,开窗时读豫州书”,是说自己隐居生活的一种状态。东武是指汉光武刘秀封兄伯升为东武侯的事。东汉初年,刘秀平定天下后,为了稳定人心,便封他的兄弟、侄子为侯王。伯升被封为东武侯后,在洛阳经营商业,颇有积蓄,生活比较富裕,于是便在家乡修建房屋,并娶妻成家。后来,伯升因谋反而被处死,全家被杀尽。陶渊明曾写过一篇《读山海经》的文章,借伯升之死,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抱瓮自吟”、“开窗时读”两句,便是诗人隐居生活中一种悠然自得的神态。
尾联“榛苓岁岁伤摇落,古道飘风揭大车”,是说诗人在山林中生活久了,对大自然中的草木虫鱼产生了感情,尤其是对于榛树、茯苓等植物更是如此。诗人认为,榛树和茯苓每年都会遇到飘落的打击,这是它们无法避免的命运。同样的道理,人世间的荣辱得失也是无法避免的,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保持内心的平和。另外,诗人还借用典故说明自己的身世。春秋时期楚国的大夫沈尹戌,因为善于用兵防御敌人进攻而得名为“沈子”。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诸葛亮,也因善于用人而闻名于世。诗人认为自己与他们相比,相差甚远,因此只能自嘲自己是“古道飘风揭大车”之人。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归隐生活的一些细节,抒发了自己对人生价值和理想人格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