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当门自有秋,豆花蟋蟀各为谋。
落星古道晨驱雁,举火新畬夜饭牛。
不近郭城催就稼,因留山水数登楼。
笛声从此参差甚,容易月明人尽愁。

《立秋后和李大向阳》赏析

万寿祺的《立秋后和李大向阳》是一首描绘深秋景象的抒情诗。在这首诗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秋天的画面,通过对风雨、豆花、蟋蟀等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诗人开篇便直接点题:“风雨当门自有秋”。这一句不仅简洁地表达了秋天来临的气息,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感慨。紧接着,“豆花蟋蟀各为谋”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豆花与蟋蟀各自为了生存而努力,这种对比更增添了诗句的深度和层次。

诗人通过描述“落星古道晨驱雁”,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静谧而又略带凄凉的秋日清晨。晨光中的雁群似乎在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收获,而这样的场景与前面的“豆花蟋蟀各为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感受到一种时光流转与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哲理。

诗的后半段,诗人通过“不近郭城催就稼”和“因留山水数登楼”两句,表达了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这里的“不近郭城”意味着远离都市的喧嚣,而“因留山水”则体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宁静生活的渴望。诗人选择登楼远眺,可能是为了更好地领略秋天的美景,也可能是在寻找心灵的慰藉。

“笛声从此参差甚,容易月明人尽愁”一句,更是让整首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笛声的响起,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氛围感,也可能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忧愁。“容易月明人尽愁”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和时光易逝的深刻感悟。

《立秋后和李大向阳》不仅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诗,更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作品。它通过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和独到见解。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深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